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永磁同步电机无电流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5:14

  本文关键词:永磁同步电机无电流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 反推自适应观测器 定子电流估计 电压空间矢量调制


【摘要】:电驱动设备的大力发展是世界各国针对能源交通战略转型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该领域所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之一是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永磁同步电机作为电驱动系统的主流电机之一,其安全稳定性问题自然成为现在的研究热点。能够影响电驱动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因素非常多,如工作环境、电机本身结构缺陷、控制策略等。本文主要是从惯用的电机控制技术的结构特点入手,针对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结构中的多个物理传感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提出一种电流估计方案,从而实现该驱动系统的无电流传感器矢量控制,并对此方案设计了一系列的仿真和实验来加以验证。本课题首先对永磁同步电机的构造特点与分类,以及经坐标变换后在不同的坐标系下动态数学模型进行详细介绍。采用比较新颖的电压矢量控制策略,根据该种控制结构以及电机模型的强耦合非线性特点,结合控制比较灵活的反推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自适应反推式观测器,运用该观测器替代传统的电流传感器对电机的d-q轴定子电流和电阻进行估计,为消除或者削弱电机参数波动对估计的结果造成的影响,设计了一种旋转电动势偏差补偿方案,来提高观测器的估计能力和控制的实时性。为验证观测器对电机定子电流的估计性能,分别构建了SPMSM驱动系统的有电流传感器和无电流传感器矢量控制结构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仿真比较结果证明该方案可以快速跟踪d-q轴定子电流的给定值,且估计电流含有的谐波成分很少、动态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且控制灵活。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搭建了SPMSM驱动系统的无电流传感器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结构来验证该理论的正确性以及系统的可行性,分别设计了以新型带浮点处理功能的DSPF28335为主控制器的硬件外围电路和在CCS V5.0环境下用C语言进行编写的控制系统的软件程序,并且对SVPWM、主要的调节器以及反推自适应观测器的数字化进行了具体介绍,最终完成了本课题算法的实验验证,实现了表贴式永磁同步驱动系统的无电流传感器电压空间矢量控制,并对实验的波形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该研究对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 反推自适应观测器 定子电流估计 电压空间矢量调制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341;TP2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4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10-11
  • 1.3 控制策略概述11-13
  • 1.4 本论文的研究结构和内容13-14
  • 2 永磁同步电机动态模型及SVPWM控制原理14-29
  • 2.1 永磁同步电机构造与分类14-15
  • 2.2 永磁同步电机动态数学模型15-20
  • 2.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PMSM数学模型15-17
  • 2.2.2 坐标变换17-19
  • 2.2.3 d-q坐标系中PMSM在的动态模型19-20
  • 2.3 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算法20-28
  • 2.3.1 SVPWM基本思想20
  • 2.3.2 SVPWM基本原理及公式20-26
  • 2.3.3 三相PWM波具体实现26-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3 基于反推式自适应观测器的电流估计方法29-40
  • 3.1 反推式技术理论及特点29-30
  • 3.1.1 反推式技术概述29
  • 3.1.2 反推式技术设计方案及特点29-30
  • 3.2 新型自适应反推式观测器的设计30-32
  • 3.3 偏差补偿32-33
  • 3.4 反推自适应观测器仿真及分析33-39
  • 3.5 本章小结39-40
  • 4 SPMSM的无电流传感器系统实验平台设计40-56
  • 4.1 系统的硬件部分设计40-46
  • 4.1.1 系统电源部分41-43
  • 4.1.2 信号检测电路43-44
  • 4.1.3 主控制器TMS320F2833544-45
  • 4.1.4 功率驱动电路设计45-46
  • 4.2 SPMSM无电流传感器矢量控制的软件设计46-51
  • 4.2.1 系统主程序设计46-47
  • 4.2.2 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47-48
  • 4.2.3 定子电流估计程序设计48-49
  • 4.2.4 数字化PI调节器49-50
  • 4.2.5 SVPWM算法的具体实现50-51
  • 4.3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51-55
  • 4.3.1 实验平台介绍51-52
  • 4.3.2 实验结果52-55
  • 4.3.3 实验结果分析55
  • 4.4 本章小结55-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9-60
  • 致谢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宏彤;;标准呵护电动汽车安全[J];大众标准化;2015年11期

2 贺赛;张开颜;渠继峰;;增量式编码器在光电平台上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年20期

3 杨金波;殷春辉;赵晶;;正交脉冲分频系统设计[J];测控技术;2015年07期

4 宋国强;;变换器供电电机的发展及现状研究[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5年06期

5 刘艳莉;张烨;吕继考;王清龙;;PMSM改进型滑模观测器无传感器参数辨识[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4年04期

6 丁晓峰;刘景林;Chris Mi;;混合动力汽车牵引电机永磁体温度建模[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2年10期

7 王鑫;徐鑫;魏强;封百涛;;基于DSP和光电编码器的永磁同步电机速度检测系统[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1年05期

8 苏祥伟;贾爱民;吕晓东;;一种新型能量回馈并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机电工程;2011年09期

9 唐任远;赵清;周挺;;稀土永磁电机正进入大发展的新时期[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彭海涛;何志伟;余海阔;;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发展分析[J];微电机;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艳秋;先进控制技术的集成及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贵杰;基于STM32的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帆;电动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孙学方;基于模糊滑模控制的永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96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796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8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