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单层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剥离工艺及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5 09:36

  本文关键词:单层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剥离工艺及性能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亚波长金属光栅 纳米压印 剥离工艺 偏振器 透射增强


【摘要】:随着微纳加工工艺不断发展,亚波长金属光栅的特征尺寸逐渐降低,其应用领域也随之从远红外光谱领域拓展到了近红外和可见光光谱领域。多方向金属纳米光栅阵列作为偏振器件和光电探测器等设备相结合,组成的偏振角度测试样机可以利用天空的偏振光方位角进行导航。现今,该导航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导航方法,不易受干扰、无积累误差等优点使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致力于采用先进的微纳加工工艺制作出可以用于偏振角度测量的多方向单层亚波长金属光栅阵列,并将其作为感光元件应用于课题组制作的导航传感器样机中进行相关的测试。本文首先利用等效布拉格腔体模型,讨论了TM偏振光和TE偏振光下亚波长金属光栅透射性能的异同。借助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分析了介质层的添加对金属光栅透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透射增强现象随光栅金属层高度和入射光波长增加的变化趋势。证明了TE偏振光与TM偏振光相同,均可以在亚波长范围内出现透射异常的现象,并且介质层的添加是TE偏振光通过亚波长金属光栅产生透射增强的主要原因。依据课题组对偏振器件的性能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纳米压印工艺和剥离工艺的单层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制作工艺流程。对各工艺步骤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讨论了基底清洗对旋涂工艺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合适的ICP刻蚀参数,用于获得侧壁垂直的剥离胶结构;提出了一种间隔超声方法,在提高了剥离工艺的效率的同时避免了长时间大功率超声对光栅结构的破坏。根据优化的工艺流程,本文在石英基底上制作了多方向的金属光栅阵列作为本课题组的偏振光导航传感器的感光元件。传感器样机的原始测角误差在士1.2。以内,经过多项式误差补偿后的测角误差在±0.45°以内。为了提高传感器样机的测角精度,从光栅加工流程角度讨论了提高其偏振性能的办法,提出了一种制作单层金属光栅的改进工艺,将金属光栅在绿光下的透射率从40%提高到70%。利用改进工艺制作出的多方向金属光栅经过传感器样机测试后,得到的测角原始误差在士0.7。以内,经过多项式误差补偿后均小于+0.25°
【关键词】:亚波长金属光栅 纳米压印 剥离工艺 偏振器 透射增强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741.6;TP2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0
  • 1.1 引言9
  • 1.2 亚波长金属光栅9-18
  • 1.2.1 亚波长金属光栅的理论分析10-11
  • 1.2.2 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制作及应用11-18
  •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18-19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9-20
  • 2. 介质对亚波长金属光栅透射性能的影响20-32
  • 2.1 等效布拉格腔体模型21-23
  • 2.2 单层亚波长金属光栅的透射性能23-27
  • 2.3 双层亚波长金属光栅的TE透射率27-31
  • 2.4 总结31-32
  • 3. 单层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制作32-54
  • 3.1 纳米压印和剥离工艺32-38
  • 3.1.1 纳米压印32-36
  • 3.1.2 剥离工艺36-38
  • 3.2 单层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制作38-49
  • 3.2.1 制备单层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工艺流程38-39
  • 3.2.2 基底的清洗39-42
  • 3.2.3 旋涂以及纳米压印42-44
  • 3.2.4 压印胶和剥离胶的干法刻蚀44-47
  • 3.2.5 基于间隔超声的剥离工艺47-49
  • 3.3 多方向单层金属光栅的测试49-53
  • 3.4 总结53-54
  • 4. 多层结构剥离工艺制作单层亚波长金属光栅54-62
  • 4.1 多层结构的剥离工艺54-59
  • 4.1.1 多层结构剥离工艺流程55-56
  • 4.1.2 多层结构剥离工艺中的关键工艺56-57
  • 4.1.3 光栅结构对比以及理论分析57-59
  • 4.2 基于改进工艺的单层亚波长金属光栅测试59-61
  • 4.2.1 测试结果以及角度误差对比59-61
  • 4.3 总结61-62
  • 5. 结论与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8-69
  • 致谢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明月;段永远;谌夏;彭姝慧;蒲利春;;非线性光栅器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聪;张军伟;杜丽;周海;;光栅拼接技术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08期

3 卢中尧;;用可控光学透明光栅记录全息档案信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4年02期

4 李德辉;;一种不用透镜的简单光栅结构[J];计量技术;1981年08期

5 杨敬曾;;圆盘径向辐射光栅的简易调整方法[J];航空工艺技术;1985年10期

6 潘星辰,庄松林;用总极值方法进行零位光栅结构的最优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1988年01期

7 赵鹭明,王立军;光栅制备工艺的新进展[J];光学技术;2001年05期

8 安飞;苑伟政;乔大勇;;微型可编程光栅实现光谱模拟的方法研究[J];光学仪器;2007年02期

9 焦焱;刘林华;;结构异化对二重光栅辐射特性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10 张玉涛;宣益民;;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强化吸收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恒彪;王占山;;纳米光栅结构长度标准研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耿康;陈新荣;吴建宏;;用衍射效率的光谱分布判断多层介质膜光栅掩膜形貌[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白昱;金玉;刘岳峰;冯晶;孙洪波;;光栅微结构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取出效率的研究[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术新;梁东;邢岐荣;徐世祥;郎利影;田震;柴路;王清月;;零级深度金属光栅对太赫兹波透过特性的理论研究[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曹召良;卢振武;李凤有;孙强;;亚波长周期结构光栅的制作工艺和理论关系研究[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成希革;黄吉发;尹振宇;李雪玲;;内置多叶光栅集成[A];第八届全国医用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德兴;王海滨;赵建林;张鹏;郭夏锐;;层状多重体全息光栅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周常河;;低密度光栅的飞秒信息处理技术[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闵长俊;焦小瑾;王沛;明海;;表面有凹槽的亚波长金属光栅结构中光的透射现象的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赖建军;梁华锋;王彬;翟小锋;;基于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的窄带红外发射/吸收结构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周晔 记者  李雪林;0.1秒干完10分钟的活[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娃;PCF热传导与形变机理及在熔接和光栅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武华;面向硅基光子集成的光栅器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吴丽翔;取样光栅的刻蚀深度空间分布微调方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李朝阳;物像光栅自拼接在超短超强激光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廖云飞;大口径精密光栅拼接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刘丽娟;液晶/聚合物光栅激光器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7 王志文;基于金属纳米光栅的集成偏振导航传感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瑞;亚波长微偏振光栅探测器的研制方法及其偏振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9 杨帆;基于表面等离子干涉原理的周期减小光刻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穆鸽;基于磷化铟集成波导光栅的波分复用和路由器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楠凌;基于纳米金属光栅的电浸润显示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亚如;一维亚波长介质与金属光栅的模态、光谱与近场分布及其应用[D];江苏大学;2016年

3 张慧;基于亚波长光栅结构的原子分子表面光囚禁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黄炎龙;微尺度光栅的激光制备方法研究及应用[D];江苏大学;2016年

5 张磊;低损耗一维银纳米光栅结构的光学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6 任霄钰;光栅共振耦合中的共振特征与谱对称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7 柳秋风;分布反馈光栅对聚合物薄膜受激辐射的调节和爆炸物探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张灿;X射线光栅相位衬度成像实验方法及光栅相关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赵晓博;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与光栅的相互耦合[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冯繁荣;基于衍射光初相位测量的光栅曝光拼接误差检测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55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855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b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