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芯片的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流芯片的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
更多相关文章: 微流控芯片 流速测量 STM32F107 光刻技术 芯片键合
【摘要】:论文设计出了一套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以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为依托,以微加工技术为手段,以核心控制器件STM32F107为硬件主控部分,设计出了该套微流体流速测量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类活动的关系,许多资源开始被大量的消耗掉。而有些资源如:生化分析里用到的许多贵重的试剂需要从很多的物质里面去提取,这样大量的物质资源就被消耗掉了。如果将这一分析过程在微流控芯片中进行,这样就能够起到很好的资源节约的目的。另外就是许多新奇的现象往往是在微小环境或者微观世界里面才能够出现,这对于科研来说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再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流控领域也发展的越来越快,同时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对微流体的流速进行测量的一个需求,也使得对微流体进行流速的测量成为了可能,并最终能够通过现在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实现。在微流控芯片中,流动的液体或者分析使用的流动性的分析物质是主要的承载介质,对微流体进行一个实际流速的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在结合现有的对流体的流速进行测量的分析基础上,设计出该套基于微流芯片的微流体的流速测量系统,论文内的研究主框架主要分为4个子框架:(1)微流控芯片及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介绍及现有的一些技术手段的不足,从而提出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超微量液体的流速测量系统。(2)超微量液体的流速测量系统的整体框架的一个介绍主要是包含硬件框架设计、芯片框架设计和软件框架设计。(3)超微量液体的流速测量系统的核心部件流速测量芯片的设计、研发、制作和键合,主要是借助于实验室现有的光刻机等设备来进行芯片的制作,同时利用化学、生物、物理特性良好的PDMS材料为辅助来完成最终芯片的键合。(4)超微量液体的流速测量系统的硬件电路部分的设计主要包含:系统供电模块设计、电机驱动模块的设计和制作、系统通讯部件电路设计、电磁阀的选择及控制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 流速测量 STM32F107 光刻技术 芯片键合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74;TN4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微流控芯片的背景9-12
- 1.2 国内外关于流体流速测量的研究动态12-15
-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论文研究的创新点15-16
- 1.3.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15
- 1.3.2 本论文的创新内容15-16
- 1.4 本章小结16-17
- 2 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的整体设计17-21
- 2.1 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的设计目标17
- 2.2 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的整体实现方法17-20
- 2.2.1 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18-19
- 2.2.2 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的流速测量芯片的设计方案19-20
- 2.2.3 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20
- 2.3 本章小结20-21
- 3 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的芯片设计及制备21-29
- 3.1 超微量流速测量芯片的测量实现21
- 3.2 超微量流速测量芯片的设计21-23
- 3.3 超微量流速测量芯片的制备及键合23-28
- 3.3.1 芯片制作24-27
- 3.3.2 芯片键合27-28
- 3.4 本章小结28-29
- 4 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29-40
- 4.1 系统硬件方案详述29-30
- 4.2 ARM硬件平台及其简述30-33
- 4.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详述33-39
- 4.3.1 系统供电电源的模块设计33
- 4.3.2 电机选型及控制电路模块33-36
- 4.3.3 通讯模块设计36-37
- 4.3.4 气阀及气泵的控制37-39
- 4.4 本章小结39-40
- 5 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40-48
- 5.1 编译开发平台的软件介绍40
- 5.2 芯片STM32F107的编程简述40-42
- 5.3 DA数模转换控制42-44
- 5.4 系统的通信设计44-47
- 5.5 本章总结47-48
- 6 系统的运行调试及实验48-53
- 6.1 系统核心部分的实物图及搭建48-49
- 6.1.1 系统硬件主控电路板48
- 6.1.2 系统核心测量芯片部件及气路部分48-49
- 6.2 系统软件调试49-51
- 6.3 系统进行流速测量实验51-52
- 6.4 本章小结52-53
- 7 总结及展望53-55
- 7.1 总结53-54
- 7.2 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59
- 附录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庆武,崔淑艳,张玉刚;对我院微流所科研论文的分析与思考[J];医学图书馆通讯;1997年04期
2 战传娜;张维;李亭;杨长锐;岳钊;牛文成;刘国华;;一种用于生化传感检测的压电式行波微流泵的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11期
3 查燕;尉一卿;韩庆江;章安良;;一种新的纸基微流开关及其活跃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2年02期
4 章安良;尉一卿;韩庆江;叶丽军;;基于声表面波技术实现纸基微流开关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06期
5 李贤;袁余锋;李书;林巧;范宇强;吴兴坤;;基于激光直写的微流光学触摸传感阵列[J];光学学报;2012年03期
6 章安良;韩庆江;尉一卿;叶丽军;;基于声表面波纸基微流器件研究[J];压电与声光;2011年06期
7 杨潞霞;毛静;郝晓剑;张斌珍;;一种高效低成本制作三维聚焦微流沟道的方法[J];微纳电子技术;2014年03期
8 张悦;章安良;查燕;尉一卿;韩庆江;;声表面波辅助实现纸基微流分析[J];传感技术学报;2012年06期
9 李其昌;王广龙;王竹林;张姗姗;高敏;高凤岐;;钠钙玻璃微流管道的厚胶湿法腐蚀工艺优化[J];微电子学;2013年02期
10 李向红;张斌珍;孟祥娇;范新磊;;基于SU-8的微流沟道的设计和制作[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白延春;李文涛;孙伟;张超;吴昊帅;郑_";黄岩谊;严纯华;;微流芯片中分子基1:2型信号分离器的构筑[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李卓荣;岳婉晴;徐涛;杨梦苏;;微流筛管的制备及其在细胞固定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贾可;张鸿海;范细秋;刘胜;;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具有“荷花效应”的微流通道[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4 程琴;Martin Y-M Chiang;邓林红;;细胞生物微流变学有限元数值模型的研究[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聂德明;林建忠;;微流器件及其微流体力学研究综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李超;张宝文;王雪松;;利用微流技术光化学合成维生素D_3[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1分会:光化学[C];2014年
7 邓林红;;生物微流变学系列测量方法及其在细胞生理病理状态诊断中的应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陈洁;郁丽程;田萌;何羽薇;金浩;何艳芳;许华;方波;金雷平;;光敏可聚合表面活性剂胶束体系微流变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4分会:流变学[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山;微流芯片将液态物质分析时间缩至几秒[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怡雯;同步辐射原位微流设备的研制及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詹舒越;全自动SPR分析仪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实验[D];浙江大学;2014年
3 李欣;微流通道内外基于扩散的化学及生物实验应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巍;多流体混合微流控制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石岩;微流通道荧光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朱红伟;微流芯片中液滴技术及石墨烯晶体管传感技术[D];武汉大学;2013年
7 石晓龙;用于DNA计算的微流控制系统中三维检测问题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国珠;具有微流通道的体声波传感器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周春花;基于高品质法布里—珀罗微腔的光微流激光产生及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丁兆雄;离心微流平台的控制与检测系统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4 刘群峰;基于光纤操控微粒的微流传感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张明磊;光微流微腔干涉传感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程潇;光催化还原CO_2光微流反应器中传质与转化特性[D];重庆大学;2016年
7 刘松林;基于微流芯片的超微量液体流速测量系统[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8 常健强;激光对微流体内细胞导向作用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张学君;微流系统中各向异性分子的液晶连续力学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10 于帅;用于紫外集成生物芯片的微流通道的结构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47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94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