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06 16:29

  本文关键词: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聚落 空间演化 空间重构 江南丘陵区 赣南地区


【摘要】:以江南丘陵区的赣南地区为研究区,以DEM数据和1995年、2013年赣南地区的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赣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规律,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基本模式及过程机制,提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基本思路。研究表明赣南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化呈现出以下特点:数量、规模及密度均较小,但有扩大的演化趋势,集中分布在海拔为200~600 m之间、坡度15°的低山盆地、河谷阶地等地区及道路和河流沿线;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聚落空间演化有六种模式,低地指向、经济指向、中心地指向、交通/河流指向、文化指向及功能指向是聚落演化的动力;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指聚落空间结构的重新布局与调整,其基本思路是初期进行景观要素的重建,中期进行聚落结构上的重组,后期最终实现聚落功能上的重塑。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客家文化研究院;
【关键词】乡村聚落 空间演化 空间重构 江南丘陵区 赣南地区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SH14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720016) 江西省2011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项目(KD201503)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15SH10) 赣南师范学院重点学科项目
【分类号】:TP79
【正文快照】: 2.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客家文化研究院,赣州341000)1引言乡村聚落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1,2]。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乡村聚落的研究。从研究内容看,主要集中在乡村聚落的空间格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介勇;刘彦随;陈玉福;;黄淮海平原农区典型村庄用地扩展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研究;2010年10期

2 贺艳华;唐承丽;周国华;曾山山;李莉;钟婷;;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RROD模式[J];地理研究;2014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振;苏勤;;皖南地区村庄建设规划的策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刘彦随;龙花楼;张小林;乔家君;;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3 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地理学报;2011年12期

4 孙平军;修春亮;王绮;丁四保;;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非协调性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8期

5 宋伟;陈百明;张英;;中国村庄宅基地空心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年01期

6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郭艳军;;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北村为例[J];地理学报;2013年06期

7 谢显奇;甘淑;余莉;任鹏飞;陈应跃;;岩溶山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以广南县为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S1期

8 原智远;胡业翠;王介勇;任丽超;;基于参与式制图的村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分析——以北京平谷区大庄户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5期

9 谢作轮;赵锐锋;姜朋辉;刘海猛;祝稳;;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榆中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4年05期

10 陈诚;金志丰;;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用地模式演变——以无锡市惠山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崔卫国;;黄淮海平原农区参与式空心村整治的案例与启示——以河南郸城赤村、王村为例[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2 肖路遥;;基于县域尺度的湖南乡村性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形成机理[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岩;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范化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朱凤凯;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3 洪舒蔓;城镇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人地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佰林;农村居民点功能演变与空间分异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蔡芳芳;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整治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王晓磐;村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韩丹;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广西生态移民区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李莎莎;村域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5 谢显奇;滇东南石漠化地区聚落的空间分析及生计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6 李方方;初家村和许马村宅院分类及优化利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7 郭旭;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

8 寿劲松;袁家村空间发展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旭东;王鹏;马众模;;遥感图像自动识别监测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2 李森;邓卫;陈敬敏;;TOD成效影响分析与评价策略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7年04期

3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屈琼英;彭鹏;;论新时期农村聚居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4 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5 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吴启焰;;欠发达地区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安徽省宿州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6期

6 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7 田光进,刘纪远,庄大方;近1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8 王跃,陈亚莉;苏州城郊村镇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9 龙花楼;;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J];地理学报;2006年10期

10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波;规模治理:大型村庄的组织结构与功能[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83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983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b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