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轨迹重构在遥操作机器人应用中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惯性轨迹重构在遥操作机器人应用中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遥操作机器人 人机交互 惯性导航 轨迹重构 卡尔曼滤波
【摘要】:随着人类对未知空间探索的深入和某些高危作业的需要,结合了人的智能和机器人的高可靠性、高作业精度的遥操作机器人技术在空间探索、海洋开发、原子能应用、抢险救灾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遥操作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由人来提供决策,有效的人机交互手段是使人与机器人良好协同,使遥操作机器人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本课题分析了目前人机交互的发展趋势,设计了一种以人的运动作为交互信息的人机协同方式,针对此目标完成了以下工作:1、对各种运动检测手段进行分析和比较,明确了以人体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惯性信号来重构人手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并从轨迹上提取特征点作为机器人运动路径目标点的总体思路。2、对捷联惯性导航中关于速度和位置推算的理论行了归纳和梳理,用作本课题的理论基础。3、对本课题所使用的MEMS惯性传感器的原理和误差进行了分析。在姿态角推算方面,着重讨论了卡尔曼滤波算法在加速度、角速度信号融合中的应用,并设计实现了基于四元数的卡尔曼滤波器。在运动加速度积累误差抑制方面,分析目前常用的主流算法,并且设计了适用于本课题的积累误差抑制算法。讨论了直接用运动加速度积分后得到的轨迹点来作为机器人路径点的可能性,设计了基于位移阈值的轨迹点提取算法,从重构的轨迹点中提取出部分特征点用作机器人运动路径的目标点。4、对机器人系统中的各种坐标系进行了介绍,并且设计了初始对准步骤。利用微控制器STM32F407和惯性传感器MPU-6050搭建惯性信号采集平台;用MATLAB搭建惯性信号处理平台;用ABB公司工业机器人系统IRC5和IRB1410搭建机器人平台。并在搭建好的平台上设计实验,对本课题设计的各种算法进行验证,最后对系统进行整体验证。经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证明了本课题设计的惯性轨迹重构方案能应用于对机器人运动轨迹的控制,并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遥操作机器人 人机交互 惯性导航 轨迹重构 卡尔曼滤波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5
- 1.1 引言9
- 1.2 遥操作机器人人机交互研究综述9-13
- 1.2.1 受限人机交互10-11
- 1.2.2 非受限人机交互11-12
- 1.2.3 基于运动检测的人机交互方案12-13
- 1.3 惯性技术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13-14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14-15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4
- 1.4.2 具体章节安排14-15
- 2 惯性式轨迹重构的基本理论15-28
- 2.1 坐标变换16-19
- 2.2 姿态推算19-24
- 2.2.1 方向余弦法20-21
- 2.2.2 欧拉角法21
- 2.2.3 四元数法21-24
- 2.2.4 加速度计测姿原理24
- 2.3 重力加速度补偿24-25
- 2.4 运动加速度积分环节25-26
- 2.5 本章小结26-28
- 3 MEMS惯性传感器原始数据处理28-43
- 3.1 MEMS惯性传感器原理及误差种类28-33
- 3.1.1 MEMS加速度计原理28-30
- 3.1.2 MEMS陀螺仪原理30-31
- 3.1.3 MEMS惯性传感器误差种类31-33
- 3.1.4 MEMS惯性传感器误差补偿方法33
- 3.2 基于四元数和卡尔曼滤波的姿态解算33-38
- 3.2.1 卡尔曼滤波原理34-36
- 3.2.2 基于四元数的经典卡尔曼滤波设计36-37
- 3.2.3 卡尔曼滤波步骤37-38
- 3.3 加速度数据处理38-41
- 3.3.1 已有的累计误差抑制算法39-40
- 3.3.2 积累误差抑制算法的设计40-41
- 3.3.3 轨迹目标点的获取41
- 3.4 本章小结41-43
- 4 机器人跟踪平台实现和初始对准43-57
- 4.1 遥操作系统实现43-53
- 4.1.1 遥操作系统硬件架构43-46
- 4.1.2 上位机/下位机子系统程序设计46-48
- 4.1.3 上位机/下位机子系统可靠通信的设计48-51
- 4.1.4 上位机/机器人子系统程序设计51-53
- 4.1.5 上位机/机器人子系统可靠通信设计53
- 4.2 系统初始对准53-56
- 4.2.1 坐标系的选择53-54
- 4.2.2 坐标系对准步骤54-56
- 4.3 本章小结56-57
- 5 实验及结果分析57-64
- 5.1 卡尔曼滤波实验57-59
- 5.2 加速度积累误差抑制和积分实验59-60
- 5.3 轨迹重构与目标点提取实验60-61
- 5.4 机器人跟踪实验61-63
- 5.5 本章小结63-64
- 6 结论与展望64-65
- 6.1 本文总结64
- 6.2 研究方向及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68-69
- 致谢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涛,赵丁选,巩明德;遥操作工程机器人遥控端软件设计[J];工程机械;2003年02期
2 丑武胜,战强;空间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控制参考模型[J];宇航学报;2003年04期
3 陈俊杰,黄惟一;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克服时延影响的关键技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4 芮素波;曾庆军;;基于网络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传输时延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27期
5 石锦;曾庆军;;网络遥操作机器人系统视频传输及同步技术[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宋长会;郭庆昌;刘来华;姜婷;;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图像实时采集及传输技术[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9年07期
7 沈显庆;关显华;;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位置差-力差双向控制策略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2年02期
8 崔建伟;;东南大学研制成功小型核化探测与应急处理遥操作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2年01期
9 刘金良;田恩刚;顾洲;;多自由度遥操作机器人可靠性控制研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2年09期
10 符秀辉;张鹏;;基于时延切换的遥操作机器人控制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淑丽;韩冰;贾鑫;刘颖;;多遥操作方式的网络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实现[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建邦;赖旭芝;吴敏;陈鑫;;嵌入式遥操作机器人系统设计[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曾庆军;王捍兵;徐晶晶;;基于软组织环境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预测控制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郑敏;费树岷;;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透明性控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曾庆军;赵呈涛;王艳;;基于软组织环境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6 石正坤;刘满禄;谢云;;辐射环境下遥操作机器人防撞系统的设计[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辐射防护分卷、核化工分卷)[C];2011年
7 鉴萍;李歧强;;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内模预测控制[A];第16届中国过程控制学术年会暨第4届全国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王谦;符秀辉;;基于手机的网络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实现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9 曾庆军;徐涛;徐晶晶;宋爱国;田小峰;;时延力觉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系统预测控制研究[A];江苏省自动化学会七届四次理事会暨2004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陈俊杰;薛晓红;黄惟一;宋爱国;华亮;张齐;;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遥操作机器人的鲁棒性控制策略研究[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玲;时延双边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陈启宏;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智能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3 李会军;空间遥操作机器人虚拟预测环境建模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4 张波;考虑安全性的遥操作交会共享控制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赵迪;变时延环境下的任务级遥操作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高龙琴;力反馈数据手套与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侯敬巍;基于虚拟现实的遥操作工程机器人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文广;双向液压伺服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觉临场感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倪涛;有力觉及视觉临场感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崔峰;面向虚拟现实和遥操作的移动机器人同步定位与地图创建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峰;三维场景实时重建技术在遥操作机器人上的实现[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川渠;遥操作机器人尾线收放装置设计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傅威;基于网络的遥操作机械臂控制系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于洋;带有时间戳的网络遥操作机器人的预测控制方法[D];东北大学;2014年
5 陈金涛;基于无线网络的遥操作工程机器人运动提示方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6 刘文聪;灵巧手遥操作仿真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林渊;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遥操作方式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纪磊;基于无源控制的多自由度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9 夏则恒;基于Wi-Fi的遥操作移动机器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0 曹宇;危险复杂环境遥操作机器人测控系统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96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99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