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达茂旗牧区用水方案优化
本文关键词: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达茂旗牧区用水方案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水资源承载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 干旱草原区 牧区用水方案
【摘要】:根据干旱草原区水资源承载系统具有数据多元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建立基于GIS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模型,分别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评价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2年达茂旗全旗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一般水平,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强水平的区域占全旗总面积的37.23%;降水的减少直接导致了生产、生态用水的下降。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水资源自身承载能力受水资源可利用比例影响最大,社会系统主要受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影响,经济系统中,农业GDP比重影响很大。基于现状评价结果预设3种牧区用水方案优化模式,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结果表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效果并非越严格越好,节水型社会稳步建设方案是规划水平年牧区用水方案的适宜模式。
【作者单位】: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1008) 中国水科院重点科研专项(MK2013J09)资助
【分类号】:TV213.4
【正文快照】: com1992年施雅风院士等人首次定义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1],1997年联合国在其《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价》报告中对这一概念进行扩展[2]。为了与力学中的承载力进行区分,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水资源承载力”这一名词已逐渐被“水资源承载能力”所取代,后者也更能体现出水资源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秋林;郭亚兵;;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熵权模糊物元模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2期
2 何仁伟;刘邵权;刘运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11期
3 段春青;刘昌明;陈晓楠;柳文华;郑红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4 杨宝中;张巧玉;孙立志;李志涛;;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民黄河;2008年05期
5 刘洋;何俊仕;;基于密切值法的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J];人民黄河;2010年05期
6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Water Resource in Arid Area of Northwest 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5年04期
7 陈守煜;胡吉敏;;可变模糊评价法及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6年03期
8 王好芳;郭乐;窦实;;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东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J];水文;2008年04期
9 WANG Zhong-gen;LUO Yu-zhou;ZHANG Ming-hua;XIA Jun;;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Water-Deficient Regions:A Case Study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Chin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景利;许振柱;史奎桥;张丽华;杨扬;梁涛;张兵兵;;1981~2006年锦州大豆产量与水分条件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2 覃玲玲;周兴;;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3 刘慧;蔡定建;许宝泉;余长林;;基于因子分析和熵权法的赣江源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4 阎善郁;于君磊;潘科;;可变模糊集理论在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6期
5 黎枫;陈亚宁;李卫红;孟丽红;;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法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以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6 尤洋;陈建刚;孔刚;;综合特征模式在模糊评价隶属度结果表达中的应用[J];北京水务;2010年01期
7 汤进华;刘成武;吴永兴;;基于NRCA的湖北省水资源利用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8 孙才志;陈玉娟;;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3期
9 何仁伟;刘邵权;刘运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11期
10 陈守煜;;可变模糊集合理论——兼论可拓学的数学与逻辑错误[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峰;郝瑞霞;吕鉴;;北方某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综合评价与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苏怀智;胡江;吴中如;顾冲时;;基于时变风险率的大坝使用寿命评估模型[A];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信息网2008年度技术信息交流会暨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应用和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崔振才;程兴奇;肖汉;赵德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及应用[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景利;许振柱;史奎桥;张丽华;梁涛;周丽坤;张昊;张兵兵;;1981—2006a锦州大豆产量与水分条件关系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刘浩;宋阳;;建筑生命周期水资源消耗的环境压力评估[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6 张万顺;;基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污染物总量分配理论与实践[A];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童绍玉;;云南省水资源短缺评价及其空间差异分析[A];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姜忠峰;乌梁素海综合需水分析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昕;区域水安全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鸿起;水安全及防汛减灾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柴春岭;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水文水资源系统模拟、评价与决策方法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韩晓军;可变模糊集理论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敏;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径流预报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许文杰;城市湖泊综合需水分析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彭慧;基于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的大连市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彭胜民;区域水土资源系统分析及粮食增产潜力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伊吉美;大连市农业旱灾风险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洋;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4 苏旭明;基于跨部门信息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估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牛云格;基于可变模糊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评价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毅;东江干流鱼类群落变化特征及生物完整性评价[D];暨南大学;2011年
7 揭秋云;海南省旅游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8 白雪峰;大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张庆红;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海洋地质灾害预报决策系统的设计实现[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徐忠辉;昌平新城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D];清华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2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3 王腊春;史运良;;西南喀斯特山区三水转化与水资源过程及合理利用[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4 李同升;徐冬平;;基于SD模型下的流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时空协同分析——以渭河流域关中段为例[J];地理科学;2006年05期
5 袁淑杰;缪启龙;谷晓平;邱新法;周涛;康为民;;中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春旱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7年06期
6 陈守煜;工程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模型——模糊水文水资源学数学基础[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段春青;刘昌明;陈晓楠;柳文华;郑红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8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9 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10 陈守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理论模型与方法[J];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王丽萍,纪昌明;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研究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11期
2 燕国铭;焦振峰;;浅谈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J];河南水利;2005年01期
3 陈明忠,何海,陆桂华;水资源承载能力阈值空间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5年06期
4 张润庆,刘邦玉;浅议提高烟台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措施[J];山东水利;2005年07期
5 刘慧梅;文俊;孙荣;;浅析水资源承载能力[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年08期
6 袁鹰;甘泓;王忠静;鲍卫锋;;浅谈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欧阳杰;查良松;;水环境脆弱区蚌埠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治淮;2006年04期
8 谢新民;甘泓;李洪尧;高树文;;基于三次平衡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3期
9 王婷;郑小华;;物元分析方法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水文;2006年06期
10 张李青;王日炬;袁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成立;;长春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2 李蔚;林耿耿;赵丹丹;钱淼华;许月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杭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3 张相忠;高华雨;毛子龙;;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城市规模预测中的应用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郭艳峥;付荣霞;李微;周晓娜;;河北省沿海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周维博;;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冯谦诚;李巍;刘向华;;提高河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保障措施[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晓霞;;乌海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8 张润庆;;浅议提高烟台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措施[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9 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理论方法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10 黄e,
本文编号:1270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270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