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吉林省东部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2 20:37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东部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下水 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开发模式


【摘要】:随着吉林省东部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加上地域性、季节性、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对水量和水质的需求急剧增长。因此,本文依托“吉林省1:5万水文地质图集编制”项目进行选题,对该区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对地下水的开发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阐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分析地下水富水性,阐明地下水区域分布规律;绘制地下水动态曲线分析地下水动态类型,通过水质资料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根据现有资料利用补给法对各分区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计算;根据现有水质资料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利用加附注评分法对研究区内地下水进行水质评价,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水质影响因素分析;综合地貌分区和地下水类型,并根据各类型地下水的含水层岩性、厚度、渗透系数、单井出水量、泉的分布及涌水量、用途(城镇集中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分散式生活用水)来对地下水开发模式进行分析。1、阐明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研究区内地下水动态类型及水化学特征。区内降水入渗开采型主要分布在河谷、台地及新生代盆地地区;径流开采型主要分布在中生代盆地及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分布地区;降水入渗径流型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分布地区;泉排泄型主要分布在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分布地区;径流型主要分布在基岩裂隙水地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以重碳酸—钙、重碳酸—钙钠、重碳酸—钠钙型为主,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PH值为6.10-8.49;研究区温泉水、地热水、特殊型矿泉水富含微量元素主要为偏硅酸、锂、锶、铝、硼酸盐,其中偏硅酸含量最高。2、地下水资源空间分析及水质评价(1)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在河谷松散岩类孔隙水地区、靖宇、敦化玄武岩台地、长白熔岩高原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丰富;在伊舒盆地二松流域台地地区、浑江向斜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地区及珲春盆地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在伊舒盆地、三源浦—样子哨向斜、浑江向斜东南部、敦化西南部、长白熔岩高原南部地区和其他盆地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中等;其他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2)研究区水质普遍较好,主要为1-2类,其中城市所在地区局部地下水水质较差,为4-5类,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长春、四平部分农业灌溉区地下水水质为4-5类,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在辉南县辉发河河谷局部地区和吉林市城区地下水中铁、锰含量超标,主要受原生环境因子影响;在长白山地区出露的温泉中,部分铁、锰、氟化物含量较高,主要受原生环境因子影响;其他地区主要受迁移-富集因子和原生环境因子影响。3、按地貌分区、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特性及用途分析研究地下水开发模式。研究区二松及其饮马河、伊通河、辉发河主要支流河谷及波状台地地区,适合井采模式,以集中式开采为主;拉法河、牡丹江、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等支流河谷地区适合渗渠开采模式,以集中开采为主;中生代盆地地区适合井采局部集中开发模式;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地区适合以井泉结合开发模式,以集中开采为主;长白熔岩高原、靖宇玄武岩台地地区,适合引泉开发模式,以集中开采为主;在敦化玄武岩台地地区,适合井泉结合开发模式,以集中开采为主;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适合井泉结合的开发模式,采用分散式开采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4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束龙仓,朱元生,孙庆义,彭绪民;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探讨[J];水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王兰芝 ,段秀铭;《山东省地下水资源评价》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J];山东地质;2002年06期

3 单延功;沭阳县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利用[J];江苏水利;2005年04期

4 ;《地下水文学初步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正式出版[J];水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5 鲍士敏;;地下水资源评价、合理开采与保护专题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J];工程勘察;1982年02期

6 郑世燕;;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J];煤炭科学技术;1979年03期

7 ;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2年01期

8 卢金凯;;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经验交流会简讯[J];地质论评;1982年01期

9 淼;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汇总工作已完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4期

10 李世忠;张淑绒;;关于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几个观点[J];地下水;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林金;贺同良;胡尚志;;引河水灌溉的干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探讨[A];2012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技术专刊[C];2012年

2 林向芳;王峰;;水位削减法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延华;李静;张兆吉;;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4)[C];1988年

4 “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7-01-03”课题组;朱延华;刘淑芬;;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9)[C];1993年

5 彭玉怀;杨兆军;陈伟;王少龙;何兵;吴兴付;;安徽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战略研究[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徐世明;;吉林省三岔河镇地下水资源评价[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7 马传明;宁立波;王现国;彭涛;;中牟县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8 赖树钦;;福建省地下水资源评价[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三、公开出版物[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3中英文合订本)[C];1983年

10 魏晓妹;降亚楠;李彦刚;;基于GIS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张传玖;全国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完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2 记者夏s,

本文编号:1283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283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7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