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大理白族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评估

发布时间:2017-12-14 14:36

  本文关键词:大理白族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指数 大理白族自治州


【摘要】:基于生态用水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人均粮食用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计算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在不同规划年和不同生活水平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随着大理白族自治州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同一水平年下水资源承载指数呈上升趋势,可承载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在同一生活水平下,水资源承载指数呈下降趋势,可承载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2000年,WRCC最大指数为1.64,在初步富裕生活水平下处于中超载状态;2010年,WRCC最大指数趋于临界值1,达到0.99;2020年,WRCC最大指数为0.85,处于低余载状态,表明大理白族自治州可利用水资源量在保证生态需水的前提下能够满足预测年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规模。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061021) 云南省科技计划专项项目(编号:2012CA024) 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编号:05400206040216002)
【分类号】:TV213.4
【正文快照】: 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之一,对维持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在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中,水资源承载力占据重要部分,它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发展规模[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用水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春青;刘昌明;陈晓楠;柳文华;郑红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2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3 李娟,纪昌明;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探析与研究发展趋势[J];人民长江;2004年10期

4 孙富行;郑垂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J];人民长江;2006年02期

5 张先起;刘慧卿;;云南省水资源基本状况及供需水预测研究[J];人民长江;2008年12期

6 夏军;张永勇;王中根;李浩;;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水利学报;2006年12期

7 宰松梅;温季;仵峰;孙浩;;河南省新乡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水利学报;2011年07期

8 焦士兴;;安阳市现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7年02期

9 任心甫;王建华;邹渝;吴映清;;成都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0期

10 刘佳骏;董锁成;李泽红;;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玲玲;周兴;;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2 徐毅;孙才志;;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6期

3 孙才志;李娜;;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5期

4 沈淑平;秦丽杰;;长春市1998-2008年玉米虚拟水量动态变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2期

5 邓延利;;北运河水系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北京水务;2010年03期

6 曾晨;刘艳芳;张万顺;汤弟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研究的起源和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7 许朗;黄莺;刘爱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8 史正涛;刘新有;;城市水安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城市规划;2008年07期

9 张保成;孙林岩;;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6期

10 孙才志;陈玉娟;;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3 林永钦;傅春;;湖泊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探析[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崔振才;程兴奇;肖汉;赵德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及应用[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岳利萍;曹明明;;基于水资源价格的PRED综合论证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8 宋新山;王道源;严登华;薛冰;;不同情景下环渤海工业发展的水资源压力风险评价[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9 莫家颖;周葵;;四川省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SWOT分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10 刘浩;宋阳;;建筑生命周期水资源消耗的环境压力评估[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陈茵茵;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冯宝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5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张颖;经济增长中土地利用结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游进军;水资源系统模拟理论与实践[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姜纯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邱德华;区域水安全战略的仿真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孙宗凤;基于生态的水利工程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及效应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殷倩;海洋污染模拟与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4 刘洋;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5 薛然;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巧宁;基于SD模型的山东省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解艳;榆林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刘国军;大汶河流域复合水系统演变情势及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柴智平;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夏峥嵘;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芹;试论安阳市洪水资源的利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3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4 苏志勇,徐中民,张志强,陈东景,龙爱华,张勃;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生态经济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5 魏斌,,张霞;城市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本溪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4期

6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7 林森;21世纪中国水危机![J];城市防震减灾;2000年06期

8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9 张永勇;夏军;王中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10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理论方法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利华,黄中伟,马跃纲;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5年02期

2 文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年06期

3 陈常梅,周玉华,付纪永,王保彩,蔡明江;临沂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J];治淮;2005年03期

4 杨春艳;沈渭寿;缪启龙;张慧;;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6年01期

5 孙富行;郑垂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J];人民长江;2006年02期

6 孙富行;郑垂勇;王志红;;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和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6年03期

7 王树谦;沈海新;王慧勇;;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8 周亮广;梁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6年01期

9 赵军凯;赵秉栋;;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智勇;郑昭佩;韩美;袁洪刚;;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以莒南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雷雷;盖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4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5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6 刘锐;陈伟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7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8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丽玲;;厦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高希星;;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3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4 叶婷;新建城市应考虑水的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3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通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何光荣;饶河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杨婷婷;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4 李罡;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刘晓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保丰;缺水城镇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陈志鹏;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7年

8 王颖;乐清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任高珊;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冬霓;呼和浩特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288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288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8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