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鄂西岩溶槽谷区地下河系统水资源构成及其结构特征

发布时间:2017-12-24 21:16

  本文关键词:鄂西岩溶槽谷区地下河系统水资源构成及其结构特征 出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岩溶槽谷区 雾龙洞地下河 水资源构成 结构特征


【摘要】:鄂西岩溶槽谷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一,水资源构成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以湖北宜昌香溪河流域雾龙洞地下河系统为例,选取2012年两次典型洪水过程,基于流量衰减法,对地下河流量衰减过程进行划分,定量评价洪峰状态下水资源的分类及构成,并利用年内最大洪峰对计算参数进行验证,讨论了地下河系统储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鄂西岩溶槽谷地区,溶洞水和溶洞裂隙水所占比重小,岩溶管道系统的发育规模有限;中宽裂隙水和微裂隙水所占比重达70%以上,裂隙介质是地下水最主要的储水空间;裂隙水构成地下水资源的主体,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3103800)
【分类号】:P641.8
【正文快照】: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层广泛出露,分布面积达114.2×104km2[1]。岩溶槽谷是鄂西岩溶区常见的一种地貌类型,一方面由于地处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地下水资源总量非常丰富,常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重要的供水水源;另一方面由于含水介质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及降水在年内的分布极不均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忠诚;夏日元;时坚;裴建国;何师意;梁彬;;西南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效应与潜力分析[J];地球学报;2006年05期

2 缪钟灵;缪执中;;指数衰减方程在地下水研究中的运用[J];勘察科学技术;1984年05期

3 杨立铮;地下河流域岩溶水天然资源类型及评价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2年04期

4 杨世松,程伯禹;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人居环境容量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5期

5 郭纯青;中国岩溶地下河系及其水资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5期

6 姜光辉;郭芳;;我国西南岩溶区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动态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5期

7 苟鹏飞;蒋勇军;扈志勇;蒲俊兵;杨平恒;;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暴雨条件下水文水化学动态变化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年05期

8 王增海;;水电站发电流量计算方法探讨[J];人民黄河;2012年08期

9 田娟;董贵明;束龙仓;;孔隙-管道型西南岩溶地下河系统参数与流量衰减系数关系的数值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2期

10 黄敬熙;流量衰减方程及其应用——以洛塔岩溶盆地为例[J];中国岩溶;198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郇环;王金生;胡立堂;王金枝;;沿海大降雨区地下水利用探讨——以泉州沿海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2 刘丽红;束龙仓;鲁程鹏;;基于管道流模型的岩溶含水系统降雨泉流量响应规律——以贵州后寨典型小流域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5期

3 王文斌,任天培;贵州普定后寨岩溶地下水系统灰色预测模型研究[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4 梁彬,邓振平,梁小平,朱明秋,关碧珠,周密;湘西大龙洞岩溶流域生态环境分析与治理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5 曹建华;袁道先;童立强;;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特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J];草业科学;2008年09期

6 邓菊芬;崔阁英;王跃东;阙农云;黄必志;;云南岩溶区的石漠化与综合治理[J];草业科学;2009年02期

7 李益敏;刘素红;李小文;;基于GIS的怒江峡谷人居环境容量评价——以泸水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8 曾成;赵敏;杨睿;刘再华;冉景丞;熊志斌;;缺土的板寨原始森林区岩溶地下河系统的水-碳动态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9 袁道先;章程;;岩溶动力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地球学报;2008年03期

10 何师意;Michele L;章程;汪进良;李强;;高精度地下水示踪技术及其应用——以毛村地下河流域为例[J];地球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郭纯青;王佳;;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区水文与生态的特殊性[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2 蒋忠诚;裴建国;夏日元;张美良;熊康宁;雷明堂;;岩溶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A];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3 郭纯青;;中国岩溶水文系统分类与水资源特征[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雷;段琪彩;王杰;;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水体纳污能力研究——以昭通渔洞水库为例[A];云南省水利学会2013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俊兵;重庆市地下河发育、分布的控制机制及水文地球化学区域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夏凯生;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与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曾成;湿亚热带岩溶系统水文水化学对不同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4 周爱国;中国西北干旱区额济纳盆地地质生态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5 况顺达;贵州马别河流域岩溶石漠化遥感评价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6 王宇;云南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7 张瑞英;3S技术支持下的九寨沟核心景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及演化趋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8 苏跃;喀斯特小流域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年

9 李林立;西南典型岩溶区生态环境对表层岩溶水调蓄功能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杨平恒;重庆青木关地下河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悬浮颗粒物运移规律[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世川;滇中阳宗海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脆弱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军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水土资源匹配结构及其利用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郝秀东;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清艳;岩溶森林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碳汇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汪智军;青木关岩溶流域水—土系统碳氮同位素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倩;邵阳县石漠化治理湿地松人工幼林碳贮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7 周蓓;金佛山地区不同环境岩溶与非岩溶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景波;滕州市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9 袁吉有;桂西北典型峰丛洼地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动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戴礼洪;喀斯特植物系统变化对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及评价[D];贵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文炳;曾成;孙海龙;;贵州普定陈旗岩溶泉水化学响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2 董贵明;束龙仓;田娟;季叶飞;;西南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流运动数值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周军;翟平阳;周继祥;张颖;;佳木斯市城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陈利群;刘昌明;李发东;;基流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5 陈崇希;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空隙介质地下水流模型及模拟方法研究[J];地球科学;1995年04期

6 姜光辉,郭芳,曹建华,游省易,李恩香,邓艳;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动力系统季节变化规律[J];地球科学;2003年03期

7 蒋忠诚,袁道先;表层岩溶带的岩溶动力学特征及其环境和资源意义[J];地球学报;1999年03期

8 何师意,冉景丞,袁道先,谢运球;不同岩溶环境系统的水文和生态效应研究[J];地球学报;2001年03期

9 卢耀如;张凤娥;刘长礼;童国榜;张云;;中国典型地区岩溶水资源及其生态水文特性[J];地球学报;2006年05期

10 李彬;中国南方岩溶水资源特点及科技工作的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小群;蒋忠诚;李庆松;易连兴;;广西岩溶区地下河分布特征与开发利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6期

2 邹胜章;于晓英;卢海平;;基于自动监测的柳州鸡喇地下河水质变化特征[J];中国岩溶;2011年01期

3 熊康宁;王恒松;李贵云;陈东升;;奔流在贵州地下的河[J];森林与人类;2013年07期

4 杨立铮;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地下河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化[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5 谢天祥;;试谈地下河的形成与寻找[J];地下水;1986年02期

6 吉汝安;云贵高原岩溶地下河的研究[J];贵州地质;1990年02期

7 张连凯;杨慧;;岩溶地下河中砷迁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广西南丹县里湖地下河为例[J];中国岩溶;2013年04期

8 李兆林,罗伟权,劳文科,梁彬;洛塔大瓜拉洞地下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J];中国岩溶;2001年02期

9 郭纯青,刘景兰,王洪涛,邓欢;中国南方岩溶地下河系形成演变的链式规律[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10 张贵;周翠琼;康晓波;;云南开远南洞地下河水质演变特征[J];中国岩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世界级地下河待开发[A];广州市老工程师协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8年

2 刘景兰;郭纯青;;广西岩溶地下河系初步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赵应繁;鄂西南岩溶地区首次找到地下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2 记者 何毓敏;开发千条地下河解1300万人之渴[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地调;我国有3000多条地下河[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4 庞革平 景奉才;南丹岩溶洞科考获重大发现[N];中国矿业报;2001年

5 郭亮;赤水河岩溶流域地下水家底摸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裴建国;寨底地下河系统水质演化趋势及碳汇通量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文昊;土壤微生物活动下的氮、磷变化及对地下河水质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曹嘉一弘;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地下河发育分布规律统计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杨光照;岩溶山区高位地下河成库条件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4 胡大超;岩溶地下河雨季~(15)N同位素及微常量元素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薛倩倩;岩溶槽谷地下河系统动态变化及含水介质各向异性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6 陈雪彬;重庆青木关岩溶地下河水文过程模拟[D];西南大学;2014年

7 汪进良;桂林毛村地下河出口电导率及NO_3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8 贾鹏;利用N和Sr同位素示踪农业区岩溶地下河系统硝酸盐污染来源[D];西南大学;2010年

9 王文娟;湖南大龙洞地下河流域岩溶特征及其碳汇潜力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10 张典;基于SWMM的地下河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29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29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4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