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山区地下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问题——以贵州省为例
本文关键词:喀斯特山区地下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问题——以贵州省为例 出处:《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贵州省是南方喀斯特地区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地下水资源丰富,以岩溶地下水为主;地下水资源亦是贵州省农村居民在旱期的重要水源,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山区岩溶地下水资源有利于推进贵州省农村用水安全,更有利于推动农村居民小康社会的建设。以贵州省岩溶山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介绍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的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并引出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所需要关注的问题,给予工程技术人员一定的参考,进而提高山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的成功率和利用率,以减小地下水开发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22903)
【分类号】:P641.8
【正文快照】: 3.贵州省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贵阳550002)0引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水量稳定、水质好等特点,是生活、生产和生态的重要水资源之一[1,2]。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云贵高原的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中,雨热同季,属亚热带湿季风气候[3,4];但贵州地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许烨霜;余恕国;沈水龙;;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预测方法的现状与未来[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2 王明章;论贵州省岩溶石山地区的岩溶地下水开发[J];贵州地质;1999年03期
3 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1997年04期
4 向速林;吴彩斌;鄢贵权;;基于GIS的地下水水质评价与预测系统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楚文海;苏维词;鄢贵权;杨先寿;朱文孝;;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2 颜学莉;谢世友;;石漠化动态分析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以南川石漠化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3 杜新强;李砚阁;冶雪艳;;地下水库的概念、分类和分级问题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4 石燕斌;郑凡东;康建龙;王佳君;王辉;;顺义新城温榆河水资源利用工程受水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J];北京水务;2008年03期
5 卞建民;汤洁;林年丰;李昭阳;张芳;;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以松嫩平原西南部霍林河流域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高淑琴;苏小四;杜新强;谢轶;齐素文;;大庆西部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水资源人工调蓄方案[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张文河;;喀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2期
8 王先甲,肖文;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与原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9 曾群,蔡述明;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10 焦树林;梁虹;刘昆;;枯季乌江河流“呼吸”作用及其性质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2 李强;张林;吉勒克补;李应涛;;贵州深切河谷斜坡地带断裂构造控水特征及岩溶水勘查开发——以沿河县板场钟南断裂控水构造为例[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东;;贵州表层带岩溶水特征及有效开发利用[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继辉;杨明;杨玲;彭桂玉;;贵州省水资源特征及开发潜力评价[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5 陈筠;郭明;;贵州岩溶地区筑路石材性能与沉积环境关系初探[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7 朱永清;;大流量岩溶管道水勘察方法初步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葛海龙;林锋;王茜;李俊;;岑巩县大榕滑坡启动机理研究[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9 谯文浪;;“两高”走廊带地质遗迹类型、分布及开发建议[A];贵州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陈建庚;吕金华;陈俊杰;;贵州绥阳双河溶洞[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2届学术年会暨泰宁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玉林;承压地下水开采井流模型及其渗流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梅;黔南桂中坳陷水文地质地球化学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增发;中小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模型研究--无定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实例[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5 苏春海;21世纪领导人才可持续发展方略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6 薛联青;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环境影响成本辨识及其动态评估理论[D];河海大学;2002年
7 王济干;区域水资源配置及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8 王宏江;跨流域调水系统水资源综合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9 王好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10 赵斌;基于水丰度的区域水资源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赛;个旧锡矿高峰山矿段开采期渗流场数值模拟及涌水量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王海林;泰安市复合水系统可持续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柴智平;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毕春伟;水域保护规划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孟江涛;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评价和平衡指数预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雷雷;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晓梅;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语桐;首山漏斗区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揭秋云;海南省旅游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坚,岳广余,王继刚;自适应GM(1,1)模型进行地表沉降预报[J];北京测绘;2003年01期
2 薛禹群,张云,叶淑君,李勤奋;中国地面沉降及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第四纪研究;2003年06期
3 苏艺,王继辉,鄢贵权;贵州地表水资源主要特征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4 邓自民;喀斯特地下水库与成库条件[J];贵州科学;1995年03期
5 史运良,王腊春,朱文孝,苏维词,李坡;西南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J];科技导报;2005年02期
6 李家平,董祖培;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水资源利用的探讨[J];人民珠江;2002年02期
7 李勤奋,方正,王寒梅;上海市地下水可开采量模型计算及预测[J];上海地质;2000年02期
8 陈崇希,裴顺平;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2期
9 陈杰,朱国荣,顾阿明,王彩会;Biot固结理论在地面沉降计算中的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02期
10 张序;苏州地面沉降灰色系统预测模型[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季广丰;软土地层中盾构推进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国外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研究动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1期
2 韩再生,文冬光,吴登定;“十五”期间地下水资源调查的展望[J];中国地质;2001年01期
3 陈德贤;地下水资源计算中三角形有限单元法垂向水量向各节点的分配方法[J];地下水;2001年02期
4 何瑞华;甘肃省地下水资源状况研究[J];发展;2001年S1期
5 谭志伟,张宏宇,董延龙;合理开采与保护地下水资源[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1年04期
6 张学勤,郑家庆;遥感在沂河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中的应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7 韩再生;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保护[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1期
8 丁宏伟,张荷生;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6期
9 曲锦艳,刘明;浅谈辽宁省地下水资源开发与管理[J];东北水利水电;2002年02期
10 宁维亮,刘守君;论朔州市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J];地下水;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力;;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王永珍;;广州地下水资源真的丰富吗?[A];广州市老工程师协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8年
3 籍传茂;;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4 刘彦广;程胜高;刘伟;杜鹏举;;西藏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中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评价[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6 刘金辉;王骑虎;;江西省临川市地下水资源形成特征[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7 王玉平;金晓媚;;中国地下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陈海波;杨世松;周宁;;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A];矿产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论文专辑[C];2004年
9 杨明;杨玲;彭桂玉;;贵州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优势初探及对策研究[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10 刘志刚;;河北省地下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晓明;亚洲地下水资源面临严峻挑战[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李凯;专家为北方地下水资源号脉[N];中国矿业报;2007年
3 陈悦 忠彬 景兰;长岛地下水资源实现自动化管理[N];中国矿业报;2008年
4 李凯;《全国主要盆地地下水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通过评审[N];中国矿业报;2009年
5 李凯;全国主要盆地地下水资源信息实现共享[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记者 王珊 裴聪;拉萨市清理整顿违法开采地下水资源[N];西藏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任红芳 实习生 邬燕;地区采取措施遏制无序提取地下水资源行为[N];阿克苏日报;2010年
8 记者 张宝东 罗兆军;更严格管理地下水资源[N];中国水利报;2011年
9 夏雨;《榆林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开始实施[N];中国水利报;2013年
10 记者 曹铮;北京严格地下水资源监管[N];中国水利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正夏;基于变值系统理论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2 陈超;基于GIS的第四系地下水资源价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孙承志;干旱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王玮;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5 郭龙珠;三江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仿真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燕;我国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韩丽伟;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3 韩程辉;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及水质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4 王皓;基于世界地下水资源图亚洲部分的跨界含水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杨宁;磐石市地下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吉林大学;2007年
6 孟丽伟;基于土地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动态空间结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莹;陕北煤炭分布区地下水资源与煤炭开采引起的水文生态效应[D];长安大学;2008年
8 苏荣;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3年
9 孙安帅;基于变值系统理论的水文地质参数分析及地下水资源计算[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10 田园;济南市地下水资源调查及开发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32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3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