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及其效应分析
本文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及其效应分析 出处:《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形成与内涵,采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法综合测度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并重点探讨异质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质量和数量差异上,资源禀赋异质和结构异质较小,其中土地经济质量异质性最大,土地多样化异质性最小。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区间为[0.226,0.590],可分为高异质区、中高异质区、异质区、中低异质区、低异质区5个梯度区,各梯度区内县(市)单元数量和面积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高度关联性,呈现出"高异质-高水平、低异质-低水平"特征。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GDP和城市化率对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具有正效应,二三产业比重具有负效应,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可以降低空间异质性。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土地问题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3095、71341040) 湖北省国土资源科技发展计划项目(GTZYKJ2013A01) 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T2010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3YB14)
【分类号】:F301.2
【正文快照】: 土地管理一直是国土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着有力支撑。但是由于区域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区位等方面的非均衡性,导致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普遍存在,影响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效率。研究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对制定土地差别化管理政策、促进土地资源高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宇;土地资源的可拓性及优化配置系统结构模型[J];运筹与管理;1998年01期
2 蒋国hj;;浅谈长海县陆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3 苏璧耀;扬州市土地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年03期
4 甘淑,何大明,袁建平;澜沧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背景与土地资源[J];水土保持学报;1998年S1期
5 彭珂珊;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最佳配置之研究[J];国土经济;1999年04期
6 周廷刚,徐淑琴,郭达志;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管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1期
7 董杰;聊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年01期
8 张殿发,李凤全;吉林省土地资源的障碍因素及防治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03期
9 顾孟迪 ,雷鹏;以土地资源开发推动西部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01期
10 罗贞礼;基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竞价拍卖政策博弈[J];国土资源导刊;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永和;朱育林;;甘肃省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浅析及其对策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康静萍;;我国土地资源滥用的经济学分析[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伯恩;;对完善我国土地资源标准化的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杨兴权;王秀兰;;黄陂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分析[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5 黄训芳;傅新;康良润;;构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以耕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为例[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6 毕宝德;;城乡土地开发与生态系统建设[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梁耘;史良树;;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监测与可持续利用建议[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8 林培;;论21世纪土地资源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社会经济任务[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汉花;谭术魁;;湖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10 王贵成;;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春华;今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论证全面展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2 邓海刚;实施旧庄基复垦 整合土地资源[N];民主协商报;2006年
3 记者 冯星杰;保障用地需求保护土地资源 优化旅游结构提升产业档次[N];广安日报;2010年
4 记者 郭传义;江西建立农用地估价体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王慧峰;专家指出保护长江环境的核心是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N];人民政协报;2004年
6 刘薪;从三个方面力促循环经济发展[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通讯员 陈勤 朱自强 惠康拯;灌南平坟增加耕地100多亩[N];连云港日报;2009年
8 谭文兵 董建美;警惕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生态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周晓方;面对不可再生的资源[N];无锡日报;2008年
10 文字整理 王平;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东方城乡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2 刘燕;贵州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3 刘新平;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4 钟世坚;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王学志;东北土地资源及畜牧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关涛;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7 吴郭泉;广西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8 付昆;驻马店市基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嘉t絫D;我国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博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朱显成;资源效率革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金富;县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尤庆华;新时期县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3 姚登惠;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4 韩秀凤;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静;兰州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尾效”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6 毛良祥;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以金坛市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7 王润莲;山西省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邢清枝;关中地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特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艳;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田原;湖北省江汉平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37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37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