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评价
本文关键词:贵州省毕节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评价 出处:《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工程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因子分析法 熵权法 灰色关联法
【摘要】:通过因子分析法筛选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反映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趋势的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并通过构建灰色关联模型对贵州省毕节市2005—2010年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状况作了客观的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0年,毕节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好,与最佳水平状况的关联度都保持在0.85以上,2007年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相对水平达到最高,此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便开始逐年下降,人口和经济发展是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两大压力因素。
[Abstract]:Select a set of relatively complete refl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Karst area ecological bearing capacity dynamic change trend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of index weighting by the entropy method, and makes objective evaluation by constructing the grey correlation model of ecological water resources of Bijie city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0 the capacity of the situ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005 - 2010, Bijie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s relatively good, and the best correlation level is maintained at more than 0.85, the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2007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then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began to decline year by year,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 two major factors of pressure bearing capacity ecological water resources.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546,41261038)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项目(2011BAC02B0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25B09)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2012jj A20010) 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2⺗6015号)
【分类号】:TV213.4
【正文快照】: 0引言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缺和贫水地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3]。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汤奇成,张捷斌;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3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4 张保成;国锋;;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5 楼成君,陈有才,吕有名;熵权多目标决策法在水资源系统决策分析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2005年01期
6 邹波;安和平;;贵州省水资源安全问题及战略性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05期
7 龙腾锐,姜文超;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8 孟宪萌;胡和平;;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模型在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9年03期
9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1期
10 刘莉娜;曲建升;曾静静;李燕;邱巨龙;王莉;;灰色关联分析在中国农村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平;刘微微;;基于熵权理论的工程施工风险评价[J];安徽建筑;2010年06期
2 韩小虎;马乾;;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土石坝风险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6期
3 芦晓峰;李波;王铁良;;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郭旋;冯利华;;义乌市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5 刘波;丁贤俊;姚红;;南通市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6 王艳;曹俊茹;吴佩林;;基于SOFM网络的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7 郭晓丽;;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8 万金保;朱邦辉;;物元模型在庐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9 何凌;邓春光;熊强;;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10 周亮广;;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君;暴柱;邢焕政;郭勇;于卉;;基于改进集对分析法的北方水源地水库富营养化评价[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3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4 王玉萍;方小宇;;贵州省水稻控灌节水增产效益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夏军;;变化环境下中国北方水循环与水安全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以华北地区水问题为例)[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林永钦;傅春;;湖泊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探析[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高希星;;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战峰;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宾;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陈军;基于水资源利用的松花江流域农村减贫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谷洪彪;松原灌区土壤盐碱灾害风险评价及水盐调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6 王瑞波;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向立平;空调客车内气流分布特性及动态热舒适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邓履翔;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佟长福;鄂尔多斯市综合节水技术和需水量预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玉;我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凤燕;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骆毅;滨海新区自来水市场化运行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健;滏阳河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雪衍;赣州城市水安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8 欧阳莹;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陈长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陶柯妃;昆明城中村改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基础设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业强;夏品华;张明时;;贵州红枫湖水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2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3 罗定贵,王学军,郭青;基于MATLAB实现的ANN方法在地下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李凤全,林年丰;神经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耦合方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魏斌,张霞;城市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本溪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4期
6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7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8 王劲峰,陈红焱,王智勇,时培中,武继磊;区域发展和水资源利用透明交互决策系统[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9 汤奇成,张捷斌;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10 周林飞;许士国;孙万光;;基于灰色聚类法的扎龙湿地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冬冬;刘伟;钱骏;;中国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时空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2 游广永;邹长新;刘冬;林乃峰;沈渭寿;;上海市青浦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2期
3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鲁丰先;秦耀辰;;可耗竭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聪敏;河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2 张锋;塔河油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琨;蓝田地区30年来资源变化轨迹与生态承载力评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雷均;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39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39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