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农民参与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补偿标准测算——基于湖北省武汉、随州与黄冈三市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8-01-02 06:39

  本文关键词:农民参与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补偿标准测算——基于湖北省武汉、随州与黄冈三市的调查 出处:《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质资源 循环利用 受偿意愿 受偿水平 条件价值评估法


【摘要】:本文以CVM为基础,从"保护者得到补偿"、"社会受益、政府补偿"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模拟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市场,考察了农民参与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受偿意愿及意愿受偿水平。研究表明,82.1%的农民愿意接受一定金额的补偿作为参与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激励。在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利用参数估计方法测算出农民参与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补偿标准为544.32元/年·户;在不考虑农民禀赋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下,利用非参数估计方法测算出农民参与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意愿受偿水平下限为415.16元/年·户,上限为505.68元/年·户。运用Heckman Selection Model分析发现,影响农民参与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受偿意愿的关键因素有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总收入、废弃物工作处理满意程度;影响农民意愿受偿水平的关键因素则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总收入、耕地面积、农村环境评价、环保政策作用感知。
[Abstract]:Based on CV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ors get compensation", "social benefit, government compensation", this paper simulates the recycling of biomass resources in the market. The compensatory willingness and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cycling of biomass resources were investigated. 82.1% of the farmers are willing to accept a certain amount of compensation as incentiv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cycling of biomass resources.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biomass recycling is 544.32 yuan per yea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endowment, the lower limit of compensation level of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cycling of biomass resources was estimated to be 415.16 yuan per year by using non-parametric estimation method. The upper limit was 505.68 yuan per year. Heckman Selection Model analysis was used to find out.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biomass resources recycling are main income sources, household income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of waste disposal.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willingness to receive compensation include gender, age, total household income, cultivated land area, rur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policy percep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减碳潜力与生态环境效应:以水稻为例”(编号:413715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连片特困地区农户稳定融入农产品供应链的限制因素与实现机制研究”(编号:13CJY076) 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研究”(编号:T20121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农业废弃物利用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联动机制研究”(编号:2012RW002)
【分类号】:F323.8;F323.214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强力殖废弃物产生量约38亿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推动下,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会,2014),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未能得到有效处理或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这种发展,在传统体制下回收利用,这些生物质资源既造成周边环境的大气所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宏瑶;温亚利;;基于WTA的湿地周边农户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2 杨欣;蔡银莺;;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武汉市农田生态补偿标准估算[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1期

3 唐克勇;杨正勇;杨怀宇;范晓峗;;上海池塘养殖环境成本——基于双边界二分式CVM法的实证研究[J];生态学报;2012年07期

4 黄丽君;赵翠薇;;基于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比较分析的贵阳市森林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1年02期

5 彭晓春;刘强;周丽旋;郑淑颖;郭梅;张杏杏;;基于利益相关方意愿调查的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7期

6 邢琳;;美、德、日生态农业补偿法律制度分析[J];世界农业;2013年11期

7 蔡银莺;张安录;;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农田生态补偿额度测算——以武汉市的调查为实证[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2期

8 韩鹏;黄河清;甄霖;鄢帮有;闫慧敏;姜鲁光;;基于农户意愿的脆弱生态区生态补偿模式研究——以鄱阳湖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4期

9 徐大伟;常亮;侯铁珊;赵云峰;;基于WTP和WTA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辽河为例[J];资源科学;2012年07期

10 范晓峗;杨正勇;唐克勇;杨怀宇;;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的差异性分析——以上海池塘养殖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乐勤;;多种估算方法下小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探析——以安徽秋浦河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2 周丽旋;彭晓春;刘强;;复合型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以河源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8期

3 胡小飞;傅春;陈伏生;廖志娟;;国内外生态补偿基础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11期

4 田苗;严立冬;邓远建;袁浩;;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居民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2年11期

5 杨楠;汪俊;罗睿;;基于WTA方法的污染企业形成环境价值损失研究——以江苏双灯纸业有限公司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2期

6 陈海军;陈刚;;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7 申韩丽;李俊鸿;张冰;贾竞波;;台湾太鲁阁“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8 马骅;柳慧;龚亚珍;金建君;毛显强;;北京城郊居民对京津生态工程的支付意愿[J];干旱区研究;2013年03期

9 于成学;;辽河流域跨省界断面生态补偿共建共享帕累托改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8期

10 刘春腊;刘卫东;陆大道;;1987-2012年中国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及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宿丽霞;宿丽;金玉芬;;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2 于成学;张帅;;基于外部性原理的辽河流域跨省界断面生态补偿与博弈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3 何可;张俊飚;;基于农户WTA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补偿标准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何可;张俊飚;丰军辉;;农林废弃物污染防控环境价值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绿色发展与管理创新——第七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刘尊梅;韩学平;;基于农业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标准理论分析与实证测算[A];生态文明法制建设——2014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4年

6 李云燕;羡瑛楠;张彪;;基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补偿机制探讨[A];第十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张继平;刘春兰;郝海广;王辉;乔青;;农户参与生态补偿意愿研究进展[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接玉梅;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辉;煤炭开采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4 马文博;利益平衡视角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张红;中国进口木材外来虫害的检验检疫监管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李超显;基于外部性理论的流域上下游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付意成;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8 刘景矿;建筑废弃物管理成本补偿模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惠梅;三江源草地生态保护中牧户的福利变化及补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10 喻永红;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X;渭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法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程红;关于秸秆还田碳汇补偿机制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周强;粮食主产区安丘市农民利益补偿机制设计与实现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吴园园;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效果分析与完善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茵,蔡运龙;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关文彬,王自力,陈建成,张秋岩,汪西林;贡嘎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梁守真;李仁东;朱超洪;;洞庭湖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区域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4 蔡邦成;陆根法;宋莉娟;陈克亮;;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建设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5 许振成;叶玉香;彭晓春;周广飞;;流域水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的思考——以东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5期

6 张文广;胡远满;刘淼;杨兆平;常禹;李秀珍;杨孟;问青春;;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7 胡振鹏;;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8 杨怀宇;王春晓;郭宗香;杨正勇;;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空气调节服务价值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9 李晟;杨正勇;杨怀宇;张海清;郭宗香;;养殖池塘小气候调节生态服务价值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10 蔡海生;肖复明;张学玲;;基于生态足迹变化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定量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瑞雪;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2 柯水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境欣;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本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J];再生资源研究;2000年02期

2 赵建国;张毅勇;;资源循环利用·05上海国际研讨会召开[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年11期

3 ;韩国首尔2015年将建首座“循环利用材料”银行[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36期

4 张亚峰;;焦化企业余热回收循环利用可行性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8年11期

5 ;国际资源循环利用委员会将在上海举办国际研讨会[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5年05期

6 姚志德;;废纸循环利用迫在眉睫[J];今日国土;2006年06期

7 ;资源循环利用·2007上海国际论坛[J];资源再生;2007年07期

8 ;资源循环利用·09上海国际论坛[J];资源再生;2009年02期

9 林文;侯云先;;教材循环利用的市场及进入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2010年09期

10 张虹;李长喜;刘会兰;;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J];科技成果纵横;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洪涛;;绿化垃圾的无公害消纳和循环利用[A];中国公园协会2008年论文集[C];2008年

2 薛智勇;王卫平;许育新;朱凤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多元循环利用探讨[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卫冠亚;韩剑秋;姜春宁;;节能降耗、循环利用、促进镁盐发展[A];2007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降耗·环保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唐_";漆新华;王维平;朱坦;;我国废旧轮胎资源循环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马克印;;稀土废水的回收及循环利用的工业技术[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吴国强;;煤矿废水阶段性处理技术与循环利用[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6年

7 史利芳;潘利祥;宋宝华;吴轩;赵良庆;;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8 高扬;松本亨;徐鹤;;日本ELV(报废汽车)资源循环利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王华俊;;美国铜消费结构及铜循环利用趋势研究[A];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元仲;;北方乡村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与实践[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  蒋升阳;厦门工业:惜水如金 循环利用[N];人民日报;2006年

2 王奇 杜玉玮 王新军 田华;鲁维制药:循环利用 点“污”成金[N];淄博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明德;教辅教材缘何难以循环利用[N];郑州日报;2011年

4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张维宸;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5 袁方坤;丰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钱”途无量[N];宜春日报;2013年

6 齐湘辉 陈键兴;循环利用不是梦[N];团结报;2013年

7 李平安;以循环利用将资源“吃干榨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奎;循环利用 一天节水100吨[N];南充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陈诗宗;水钢循环利用水资源[N];贵州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朝文 缪晓;循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N];经济参考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倪杰;土地循环利用:模式、控制、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琼;建筑拆除废旧材料循环利用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周启梁;资源循环利用法律规制博弈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3 王芳;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刘炜;日本循环经济中小汽车循环利用的状况和对我国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5 蒋金辉;铁路洗涤污水循环利用处理技术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68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68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4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