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发布时间:2018-01-04 07:03

  本文关键词: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出处:《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水资源承载力 主成分分析法 综合评价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摘要】: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已经成为制约一个地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研究区,选取该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水资源量等16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得到影响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的三大主成分,并对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起主导作用的有人均用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单位面积水资源量,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4%。2第一主成分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X12和地表水资源量X9等较大正相关,认为第一主成分主要代表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第二主成分与地区生产总值GDP X1和人均GDP X4等具有较大正相关,认为第二主成分主要代表该地区经济与人口的发展水平;第三主成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X6和地区人口X2具有较大正相关,可以认为第三主成分主要代表该地区人口的变化情况。因此,对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博州水资源规划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size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 and a country. Select the GDP, natural growth rate of population,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and other 16 indicator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 affecting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Boltara Mongolia Autonomous Prefecture were obtained.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Boltara Mongol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resources per capita,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resources per unit area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The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reached 94.2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X12 and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X9.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mainly represented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area. The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DP X1 and per capita GDP X4.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 mainly represents the level of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The third principal componen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atur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 X6 and the population X2 of the region, so it can be considered that the third principal component mainly represents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in the region.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Boltara Mongol Autonomous Prefecture can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Bozhou.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大学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45,41130531) 自治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目“青年博士科技人才培养项目”(2013731002)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IRT1180)
【分类号】:TV213.4
【正文快照】: 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IRT1180)。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技术条件下,水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达到最优化时,区域水生态系统自身所能承载的最大可持续人均综合效益水平[1]。它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王美霞;任志远;王永明;郭斌;;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6期

3 肖迎迎;宋孝玉;张建龙;;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4期

4 韩俊丽,段文阁,李百岁;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模拟与预测——以包头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5 张军;张仁陟;周冬梅;;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草业学报;2012年04期

6 任高珊;李援农;蒋耿民;;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榆林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人民黄河;2010年05期

7 全海娟;许佳君;陈昌仁;;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进展初探[J];水利经济;2006年06期

8 王顺久,侯玉,张欣莉,丁晶;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水利学报;2003年01期

9 龙腾锐,姜文超,何强;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J];水利学报;2004年01期

10 侯艳军;安瓦尔·买买提明;侯贞霞;;基于模糊理论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资源利用和谐度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秋林;;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2 陈兴鹏,康尔泗;甘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比分析[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3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4 徐中民,陈东景,程国栋;中国经济系统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5 程国栋;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6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7 巩增泰,徐中民;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配置数学模型[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8 苏志勇,徐中民,张志强,陈东景,龙爱华,张勃;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生态经济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9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王劲峰,苏志勇;基于边际效益的水资源空间动态优化配置研究——以黑河流域张掖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10 张志斌,张小平;河西地区城镇体系特征及未来发展构想[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2 刘则渊;王贤文;;生态经济研究前沿及其演进的可视化分析[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4 刘仁志;;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新认识[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林永钦;傅春;;湖泊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探析[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高希星;;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10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瑞波;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佟长福;鄂尔多斯市综合节水技术和需水量预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4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张智全;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宋福忠;畜禽养殖环境系统承载力及预警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刘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姜文超;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及其量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冯宝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10 李庆国;水文水资源系统计算智能评价与预测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健;滏阳河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陈长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鲍家华;厌氧折流板联合无纺布反应器处理乳品废水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解艳;榆林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孟江涛;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评价和平衡指数预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华;GDP就业承载力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王帅;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大豆蛋白废水运行特征和处理效能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刘雷雷;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金花;刘贤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法及应用——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2 任倩;;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流域管理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3 郭晓丽;;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4 宁立波;刘新宇;仝晓霞;;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5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6 苏志勇,徐中民,张志强,陈东景,龙爱华,张勃;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生态经济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7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8 张智全;于爱忠;罗珠珠;陈年来;黄高宝;;甘肃省庆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草业学报;2010年04期

9 戚登臣;陈文业;张继强;吴三雄;袁海峰;;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退化原因及综合修复对策[J];草业学报;2010年04期

10 郭承录;李宗礼;陈年来;刘蕾;;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草地退化问题分析[J];草业学报;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利华,黄中伟,马跃纲;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5年02期

2 文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年06期

3 陈常梅,周玉华,付纪永,王保彩,蔡明江;临沂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J];治淮;2005年03期

4 杨春艳;沈渭寿;缪启龙;张慧;;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6年01期

5 孙富行;郑垂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J];人民长江;2006年02期

6 孙富行;郑垂勇;王志红;;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和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6年03期

7 王树谦;沈海新;王慧勇;;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8 周亮广;梁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6年01期

9 赵军凯;赵秉栋;;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智勇;郑昭佩;韩美;袁洪刚;;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以莒南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雷雷;盖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4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5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6 刘锐;陈伟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7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8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丽玲;;厦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邴启亮;;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城市规模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3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4 ;水资源承载力:度量水资源安全的技术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叶婷;新建城市应考虑水的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伯牙;城镇化遭遇缺水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实习记者 宋斌;北京到了水危机的临界状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熊建;10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富永 实习生 范道瑛 林柏安;北京“水之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李艳芳;以实际行动做好“活水”文章[N];吐鲁番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通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何光荣;饶河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杨婷婷;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4 李罡;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刘晓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保丰;缺水城镇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陈志鹏;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7年

8 王颖;乐清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任高珊;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方文青;德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77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77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1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