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本文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出处:《统计与决策》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资源配置 生态旅游 可持续利用 DEA 灰色评估
【摘要】:文章基于DEA模型和灰色聚类评估体系,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对湖南省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利用问题进行评价分析。
[Abstract]:Based on DEA model and grey cluster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evaluates and analyzes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eco-tourism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立项资助项目(2010YBA067)
【分类号】:F205;F592.7
【正文快照】: 后金融危机时期,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环保、绿色节能型产业成为谋求长远、健康、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旅游业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进程中成为备受重视的现代服务性产业,客观上表现出低碳环保、绿色节能、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产业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菲,菲;滨海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连云港为例[J];经济地理;2003年04期
2 张林英;徐颂军;周永章;;韶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定量化评价[J];生态科学;2005年04期
3 孙少楠;聂相田;张先起;;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进度计划灰评估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06期
4 李慧娟;;旅游产业发展的冲击认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年16期
5 刘思峰;谢乃明;;基于改进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评估新方法[J];系统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会琴;王林;唐嘉耀;;黄土高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01期
2 王玲娜;;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陈晓妮;汪军;陈庆东;;棉花检测能力认证活动中统计模型的应用[J];纺织学报;2012年10期
4 胡兴;李成俊;陈璋;张琼瑛;庞亮;龙凤;;公路边坡绿化的景观质量评价等级研究[J];北方园艺;2013年12期
5 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6 余凤龙;黄震方;王宜强;;中国沿海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年06期
7 王化中;强凤娇;祝福云;;会计人员素质量化评估探讨——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聚类分析[J];财会通讯;2014年01期
8 张道天;严正;韩冬;张娜娜;陈辉;余南华;;采用灰色聚类方法的智能变电站技术先进性评价[J];电网技术;2014年07期
9 闫滨;孙友良;闫胜利;郭超;刘桐渤;;一种新型的组合赋权方法及在水闸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年10期
10 王丰阁;袁娟;;大别山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4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Jianguo Cui;Zeli Lin;Liying Jiang;Yiwen Qi;Fengxia Ma;Xin Jin;;Health Assessment Method of the Aircraft Hydraulic System Based on Gray Clustering[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林月柑;陈可嘉;;空管系统安全指标体系与灰色评估[A];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论文集[C];2014年
3 李天博;黄毅敏;齐二石;;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的灰色聚类评价研究[A];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陈志奎;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陶晓燕;海滨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文彤;旅游目的地标志景区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李连璞;遗产型社区属性剥离与整合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孙玉琴;基于DEA的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8 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胡冀珍;云南典型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10 余昆;大型船舶驾驶室人机界面综合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钊;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作玉;基于时空特征的福建省滨海地区旅游客源市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彦杉;药品供应链的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陈晓妮;质检系统棉花HVI能力认证评估模式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5 孙广伟;基于灰色评估模型的服务外包企业人才管理成熟度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6 杨威;前南峪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度测算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陈小华;沿海城市滨海区域的发展规划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昌燕;吐鲁番葡萄沟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调查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云霞;皖西地区生态旅游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10 龚艳;景区循环型旅游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兆萍,张小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以哈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0年05期
2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3 汪清蓉,吴章文;湖南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4 郭仪;周清雷;黄敬宝;;基于TWW函数的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03期
5 段金利;张岐山;刘维嘉;;基于AHP法和灰色理论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李炳军,刘思峰,胡坤;江苏省科技综合实力时间序列灰色聚类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2期
7 卢武强,李家成,黄爱莲;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8 陈金华,李洪波;试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以武夷山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李德毅,,孟海军,史雪梅;隶属云和隶属云发生器[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5年06期
10 姜文来,罗其友;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献溥;生态旅游年再谈生态旅游[J];植物杂志;2002年02期
2 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3 朱斌;生态旅游异军突起[J];经济论坛;2003年23期
4 宋伟良;生态旅游——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宋瑞;生态旅游的多重辨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6 宋瑞;生态旅游的多重辨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张蓝青;纵论青海湖区的生态旅游[J];青海环境;2003年01期
8 曹宁;浅议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生产力研究;2003年03期
9 陈克平;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的若干对策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09期
10 赵立新;浅谈生态旅游与延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芙蓉;;福建省生态旅游的负面环境影响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封毅;封钦;;发展贵州生态旅游 推进民族乡镇新农村建设[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3 李乐京;;重视生态旅游,促进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朱苹;;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及前景的探讨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安娜;;生态旅游的内涵——以自然为基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敦荣;王红霞;刘英;;生态旅游的本质属性和科学概念[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李晔;;基于泛化现象的生态旅游分类[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范忠勇;陈苍松;;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思考[A];浙江省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林助金;;建设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必须坚持水土保持工作[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石标;生态旅游 走出误区[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郑阳;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N];中国旅游报;2002年
3 ;国外生态旅游管理与文化介入[N];中国旅游报;2002年
4 贾鹤鹏;北极生态旅游兴旺环境保护堪忧[N];中国旅游报;2002年
5 杨冬松;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N];中国旅游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张玫;生态旅游家园的呼唤[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曹新军 王建国;湖滨生态旅游城魅力初显[N];中国旅游报;2003年
8 曹新向;用景观生态理念规划和管理生态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3年
9 刘小龙;如何发展中国的生态旅游农业[N];中国旅游报;2004年
10 杨登保 闫静霞;宁夏生态旅游:在生态脆弱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小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晓晶;生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时空演变及提升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3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吴易明;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5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程励;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于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9 苏萤雪;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方向及基于环境伦理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10 夏友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佳峰;我国农耕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的价值探讨与发展模式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张小舟;生态旅游协作与管治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曼曼;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颜颖;丰宁生态旅游经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石丽;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D];新疆大学;2009年
7 于笑云;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雷明辉;县域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孙秉明;临朐县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10 袁丽;湖南省生态旅游标准构建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04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404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