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及其区域差异性
本文关键词: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及其区域差异性 出处:《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耕地资源非农化 驱动机制 实证分析 耕地资源禀赋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摘要】:【目的】耕地资源的非农化过度产生了诸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区域的差异性,有助于揭示如何在坚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安全与城镇化的发展。【方法】首先采用2001—2008年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进行研究,为了对比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进而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对比分析三大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变量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二次项、耕地禀赋变量均呈现显著状态。东中西部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性,在控制所有影响因素变量后,耕地资源禀赋变量在东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而固定资源投资变量在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变量弹性系数要大于西部地区。【结论】耕地资源非农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倒"U"型规律。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城镇人口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7个百分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因素在东中西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东部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是影响耕地资源非农化的显著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富足的区域趋向于更高的耕地资源非农化速度。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非农化则受到固定资产投资作用强烈,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作用要大于西部地区。
[Abstract]:[Objective] the non-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resulting from ove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country's food safety,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The differences of arable land non agriculturalization of the region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helps to reveal how to realize the safety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land resources on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sustained growth. [method] the 2001 - 2008 Chinese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fixed asset investmen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endowment panel data, using the fixed effect model of panel on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China convers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respectively. O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data model test,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three regions in non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driving mechanism [node comparison. Fruit] model test results show that, based on the control of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 variable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degree of two, land endowment variables showed a significant state.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in non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re different conversion mechanism, in control of all variable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endowment variables show a significantly stronger in the eastern region, while the fixed resources investment variables in the Midwest showed strong, the central region of fixed asset investment variables to the elastic coefficient is greater than the western region. [Conclusion]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showed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Cruz Nez curve inverted "U" type of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driving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the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or decline) per 1%, the cultivated land The number of non-agricultural sources will increase (or decrease) 0.1 percentage points, fixed asset investment growth (or decline) per 1%, the number of non-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will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0.7 percentage points.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driving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astern Midwest, the eastern region is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endowment factors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rable land resource rich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tend to higher conversion rate. The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affected by the role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in Central China on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driving effect is greater than the western region.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303260)
【分类号】:F323.211
【正文快照】: 0引言【研究意义】在目前土地利用制度下,耕地资源的非农价值没有充分表达,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耕地资源快速向建设用地转换,致使产生了耕地资源的非农化过度问题。耕地资源的非农化过度产生了诸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1],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2-3],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荣;曲福田;;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2 刘荣茂;张莉侠;孟令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3 杨利民;于闽;;我国未来人口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2期
4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年04期
5 蔡银莺,张安录;耕地资源流失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6 张琳;张凤荣;吕贻忠;安萍莉;严良政;;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7 韦素琼,陈健飞;闽台耕地非农化及关联因子的比较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5期
8 曲福田,陈江龙,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2期
9 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年05期
10 宋戈;吴次芳;王杨;;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郭宁;宋芙蓉;;1990年以来山东耕地变化及人口、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1期
2 ;Research of Mechanism on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al Competition on Farmland Convers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1期
3 曹政辉;;长株潭地区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4 张建;汪应宏;温丹丹;;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5 肖保全;施彬;李晓龙;;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需求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6 沈娜;蒋冬梅;诸培新;;耕地资源综合价值量化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7 崔艳琳;盖艾鸿;孙鹏举;张军;;甘肃省不同生态区耕地压力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8 闵捷;;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9 孙爱莲;李效顺;;基于耕地综合价值测算的XX市征地补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10 汤莉;周宝同;邓健;;重庆市耕地非农化时空变化与调控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必良;李尚蒲;;地方政府间竞争:基于土地出让反应函数的估算——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1993-2009)[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季翔;刘黎明;;1980-2010年我国耕地利用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趋势[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彭佳雯;;土地督察的保障国有土地收益效果评价[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闵捷;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的时空尺度效应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孙恒滨;;关于黑龙江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建议[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郑华伟;张锐;刘友兆;;GIS和PSR框架下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陈莹;;农地非农化与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南昌市青云谱区为例[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8 闵捷;张安录;高魏;蔡银莺;;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张鸿辉;邓凌云;;多智能体农地非农化时空配置模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10 闵捷;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的时空尺度效应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好孟;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路婕;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罗小南;河南省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邓超;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雍新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杨晓安;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农民利益保护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莺;我国水污染责任保险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佳;陕西省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绯;城市化与农地保护的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道保;河北省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8年
9 周明哲;基于EKC理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杨小爱;焦作市耕地压力评价及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世文;马素敏;;耕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应用——以福建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2 赵本宇;张文秀;龚长兰;;新形势下耕地资源集约利用及其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3 刘芯榕;周德全;;天柱县耕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4 郭春华,余德贵,柯建国;耕地生态经济系统集约度的测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4期
5 谭荣,曲福田,郭忠兴;中国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6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7 杨津生;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天津市景观生态格局变迁研究[J];城市;2004年06期
8 李明月;胡竹枝;;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速率比对[J];城市问题;2012年04期
9 赵永革;我国农村非农化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以辽宁和江苏两省的定量分析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06期
10 李双成,许月卿,周巧富,王磊;中国道路网与生态系统破碎化关系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曲福田;;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宋敏;农地城市流转的外部性与社会理性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渺;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多元推广及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2 杨柳;德阳市耕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茜;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管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2 徐梦洁,濮励杰,彭补拙;耕地资源等值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3 刘沐生,刘守江,苏智先,唐炎林;江西省耕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张余良;孙长载;李明悦;;天津农业耕地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5 武宏文;李世平;;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资源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6 陆敬山;李玉平;蔡运龙;;邢台市耕地变化及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7 蒋满元;唐玉斌;;论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田淑英;;中国耕地资源流失的动因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09期
9 金建君;王玉海;刘学敏;;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分析[J];生态经济;2008年11期
10 李保莲;周慧;;河南省耕地资源分析与供需预测[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先瑞;严玲;杨淑玲;;湖北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邢世和;李蔓;;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3 邢世和;刘留辉;;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及其评价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4 孙习稳;杜新波;;对建立我国新时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朱红波;;我国耕地资源质量安全及其现状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廖和平;王玄德;沈燕;邓健;;基于耕地资源价值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探讨——以重庆市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7 乔木;马虹;;新疆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摘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朱红波;;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研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及其区域差异[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10 陆兴和;;未来十年:黔南粮食、人口与耕地资源问题[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梁旭东;推进“三个平台”建设 切实保护耕地资源[N];抚顺日报;2013年
2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罗杰 段豫川 丁声源;如何实现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N];光明日报;2013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秦中春;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耕地资源[N];中国财经报;2013年
4 刘海涛;梨树有效保护耕地资源[N];吉林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张绪勇 李宏岳 包艳妮;镇原建立新机制全力保护耕地资源[N];陇东报;2011年
6 张鹤林;既保耕地资源 又保建设发展[N];贵州日报;2013年
7 湖南省衡阳市财政局 戴晓华;耕地资源货币化是农村改革突破口[N];中国财经报;2008年
8 记者 白剑峰;依法严格保护耕地资源[N];人民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邓天新;永仁耕地资源开发保护实现占补平衡[N];楚雄日报(汉);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董金霞;保护耕地资源 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2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何蓓蓓;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黄凤兰;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莉;论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制度[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明利;基于条件价值法的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邓立;成都市耕地资源预警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扬;哈尔滨市耕地资源价值测算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叶姗;耕地资源社会价值评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邓元亮;湖北省耕地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段亚枫;河北省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8 蒋冬梅;耕地资源综合价值内涵及其量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刘帅;怀来县耕地资源预警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园园;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28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42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