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 黑河流域 西夏元时期 水土资源 开发利用 出处:《中国农史》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以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方法为基础,综合借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解译对流域内绿洲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性、半定量的分析研究。研究认为西夏时期黑河流域的农业人口大约在12万左右,绿洲面积约38000公顷;元代黑河流域农业人口较西夏减少了许多,大约在5万人左右,绿洲面积减少到约31900公顷。垦殖绿洲主要分布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南部和酒泉周边,下游的居延地区等地。然而,由于西夏元时期关于粮食生产缺乏文献记载,人口数据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估算结果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philology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draws lessons from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geography and studies through literatur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asis in the basin was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nd semi-quantitatively b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the Xixia period is about 120,000 or so. The oasis area is about 38000 hectares;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Yuan Dynasty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Xixia, about 50,000 people, and the oasis area decreased to about 31900 hectares. The reclamation oasis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of Zhangye and around Jiuqua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documentation on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Xixia and Yuan dynasties and the uncertainty of population data, there may be some errors in the estimation result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63)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3YD08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13BAH40F01)
【分类号】:K246.3;K247;F323.2
【正文快照】: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是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大规模开发最早的流域,也是中亚内陆干旱区形成演化和西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良好代表性的流域1。随着近2000年以来对水土资源的强度开发和利用,黑河流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2。黑河流域的生态恶化威胁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少玉;张光辉;张翠云;周晓妮;;黑河流域水资源系统演变和人类活动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姚华荣,郑度,吴绍洪;首都圈防沙治沙典型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3 胡小鹏;元代河西诸王与甘肃行省关系述论[J];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03期
4 舒鸿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J];甘肃农业;2006年04期
5 鲁人勇;西夏监军司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6 吴超;;蒙元时期亦集乃路畜牧业初探[J];农业考古;2012年01期
7 李新贵;西夏牧业经济若干要素的考察与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8 李并成;元代河西走廊的农业开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9 杜建录;再论西夏的农业[J];中国农史;2003年01期
10 王尧;西夏黑水桥碑考补[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黎君;;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2 宿白;张掖河流域13~14世纪的藏传佛教遗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3 郑秋红;伍永秋;张宏;全占军;;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张新光;;论中国古代社会的“县政”之理[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5 赵全升;冯娟;安乐生;;德州市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王均,陈向东;两汉时期人口数据库建设与GIS应用探讨[J];测绘科学;2001年03期
7 于秋华;;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2期
8 王子今;四川竹枝词客家文化史料研究[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张云;;论吐蕃文化对西夏的影响[J];中国藏学;1989年02期
10 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J];中国藏学;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杜建录;;中国藏西夏文献概论[A];西夏学(第二辑)[C];2007年
2 史金波;李进增;王效军;罗丰;孙昌盛;彭金章;俄军;杨福;胡爱玲;苏东;索秀芬;李少兵;孙福喜;赵斌;杜建录;马升林;贺吉德;;中国藏西夏文献综述[A];西夏学(第二辑)[C];2007年
3 栾成显;;明代人口统计与黄册制度的几个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4 陈庆英;史为民;;蒙哥汗时期的蒙藏关系[A];蒙古史研究(第一辑)[C];1985年
5 薛平拴;;隋唐五代时期关中地区人口的兴衰演变[A];唐史论丛(第十八辑)[C];2014年
6 高寿仙;;明代淮安人口数额初探[A];明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红岩;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连英立;张掖盆地地下水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与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4 郑发展;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D];复旦大学;2010年
5 王疆霞;陕南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于维君;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雍会;农业开发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影响及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8 王淑兰;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建华;明代官冗与官缺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10 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志刚;万年类型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建辉;文景、贞观、康雍乾时期的土地制度及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邢哲;晚明江南地区米价变化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何衡松;清代成都地区移民社会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龙茜;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立君;俄藏黑水城发愿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纪浩;隋唐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军政建制沿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远;《世说新语》语言艺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学智;隋唐两宋时期河套平原政治地理格局与自然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永健,叶佰生,周文娟;黑河流域过去40a来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2 蓝永超,康尔泗,金会军,张生才,陈明征,陈学林;黑河出山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3 王金叶,车克钧,闰克林,王艺林,贺红元;祁连山森林覆盖区河川径流组成与时空变化分析[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4 龚家栋,李小雁;黑河流域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5 刘少玉,卢耀如,程旭学,杨振京;黑河中、下游盆地地下水系统与水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效应[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4期
6 吴凯,于静洁;首都圈典型沙区水分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利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7 丁永建,叶柏生,刘时银;祁连山区流域径流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1999年05期
8 叶笃正,丑纪范,刘纪远,张增祥,王一谋,周自江,鞠洪波,黄签;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9 邱新法,曾燕,缪启龙;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10 郭旭东,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李俊然;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昆;王洒;;基于IDL的黑河调水遥感监测系统[J];河南科技;2009年06期
2 王根绪,程国栋;黑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及其变化趋势[J];中国沙漠;1999年04期
3 彭喜明;李建森;徐雯迪;张蔚红;钟秋;张渊;;全球变化下黑河流域水文学研究与关键进展[J];人民黄河;2014年02期
4 周侃;;黑河[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4年06期
5 陈杨;;额济纳河的艰难回归——访阿盟黑河工程建设管理局赵毅副局长[J];人与生物圈;2008年Z1期
6 杨洪文;;浅谈高台县黑河流域节水工程项目建设与质量管理[J];甘肃科技;2006年09期
7 杨怀其;孙国平;;黑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及对策[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7年01期
8 刘伟;高艳红;李海英;冉有华;程国栋;;黑河流域土地覆盖分类数据的建立及其影响的模拟[J];高原气象;2007年02期
9 高艳红;刘伟;程国栋;彭红春;李海英;冉有华;;黑河流域土壤质地分类数据建立及其模拟效果检验[J];高原气象;2007年05期
10 吴敬之,王尧奇,高洪春;河西地区黑河流域绿洲蒸发力特征及其计算方法[J];高原气象;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贾登炜;;甘肃省黑河流域民俗文化教育资源调查利用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2 程弘毅;王乃昂;李卓仑;;黑河流域中下游沙漠化与绿洲化的历史过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郭铌;杨兰芳;;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吕永清;张勃;杨明金;袁健萍;宋松;;黑河流域健康生命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蓝永超;丁永建;康尔泗;张济世;;黑河流域水资源动态变化及其趋势的灰色Markov链预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曹玲;董安祥;窦永祥;牛金龙;;黑河洪峰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肖福褒;;黑河流域民居风俗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8 高艳红;吕世华;;黑河流域上游产、汇流过程的模拟[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万昌;刘三超;蒋建军;赵登忠;;基于GIS技术的黑河流域地表通量及蒸散发遥感反演[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宏;黑河复活[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白波;黑河锁定今年治理主攻方向[N];黄河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高立洪;黑河分水考[N];中国水利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周学明 蔺杰;黑河生态保护事关西部发展[N];张掖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彭俊;黑河史上的创举[N];人民日报;2001年
6 彭绪鼎;李国英到黑河流域管理局检查指导工作[N];黄河报;2006年
7 彭绪鼎;黑河——大漠中的生命传奇[N];黄河报;2006年
8 刘自国;黑河水再抵东居延海[N];中国水利报;2003年
9 刘自国;黑河综合治理迈出成功一步[N];中国水利报;2003年
10 记者 崔志坚;黑河综合治理获阶段性成果[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臧传富;黑河流域蓝绿水时空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婕;基于区域发展的黑河流域需水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周胜明;黑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吴荣荣;黑河流域分水制度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4 蔡振华;甘肃省及黑河流域水足迹及虚拟水贸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杨明金;黑河莺落峡站水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史志林;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及驱动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赵铭石;25a来黑河流域NDVI的时空演变与气候响应[D];兰州大学;2012年
8 韩辉邦;黑河流域NDVI周期性及种植结构分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9 苓朋强;黑河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0 程怀文;主观幸福理论及初步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47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44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