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内蒙古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9 17:56

  本文关键词: 内蒙古 承载力理论 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 出处:《西北民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资源承载力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可利用的资源总量,在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相对于区域人口发展的无限需求,资源总是稀缺的,对人口的支撑作用也是有限的。如何解决资源开发与人口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区域有限资源的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陲,是中国第三大少数民族自治区。近年来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也获得了显著改善。但内蒙古资源消耗水平较高,环境污染严重,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较大,资源承载状况也是不均衡的。所以,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对其资源承载状况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承载力理论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扩展了传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承载资源,并对其承载状态进行了细分。应用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分别以中国和内蒙古为参照,对内蒙古和内蒙古12盟市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2006-2015年内蒙古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结果表明,内蒙古相对综合承载力较强,各子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差距较大。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相对综合承载力具有牵引作用,相对环境、经济和社会资源承载力对相对综合承载力具有束缚作用。2011-2015年内蒙古12盟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结果表明,12盟市各子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差距较大,相对社会资源承载力对相对综合承载力具有牵引作用,相对环境资源承载力对相对综合承载力具有束缚作用。承载状态良好,大部分盟市处于富余状态。超载区的超载度较高,富余区的富余度较低。
[Abstract]: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is the total amount of resources available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terial living standard in accordance with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norms. Relative to the unlimited demand of region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 resources are always scarce, and the supporting role to the population is also limited. How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mprov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limited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ner Mongoli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border of China and is the third largest minority autonomous reg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us of Inner Mongolia in China's economy has been increasing. However, Inner Mongolia has a high level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eat differences in resource endowment and uneven resource carrying status. Therefore, Inner Mongolia is the research are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valuat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theory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regional system, based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bearing capacity model of traditional relative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is extended and its bearing status is subdivided. The improved relative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is used to refer to China and Inner Mongolia respectively.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relative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of Inner Mongolia and Inner Mongolia from 2006 to 2015 show that the relativ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Inner Mongolia is relatively strong. The relative bearing capac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has a traction effect on the relativ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relative environment. Economic and social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has binding effect on relativ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relative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of 12 Inner Mongolia cities from 2011 to 2015 show tha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has a binding effect on relativ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The relative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each subsystem of 12 League cities is large, the relative social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has the traction function to the relativ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The relativ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has the binding effect on the relativ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The bearing state is good and most of the cities are in the surplus state. The overload degree of the overload area is higher and the surplus area is lower.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正,栋;珠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年06期

2 谢红霞,任志远,莫宏伟;陕西省20a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5年01期

3 王俭,李法云,庞香蕊;辽宁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曾加芹;;1985~2005年西藏资源人口承载力探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5 张红伟;陈伟国;;西部地区资源承载力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门宝辉,王志良,梁川,付强;物元模型在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3年01期

7 谢红霞,任志远,莫宏伟;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8 龙海丽,唐湘玲,邢永建;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新疆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张广海;刘佳;;相对资源承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江苏省沭阳县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桑秋;张平宇;韩凤;;辽西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安乐;;辽宁省1995—2004年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2 丁爱芳;葛艳莉;张东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东省资源承载力研究[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1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C];2014年

3 刘晓;宋世杰;蒋武燕;;安康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耿建扩;开展环境资源承载力定量分析研究[N];光明日报;2013年

2 林亚茗 杜颖佼;首建资源承载力区域评价体系[N];南方日报;2007年

3 记者 翁惠娟 王慧琼;多举措全面提升深圳环境资源承载力[N];深圳特区报;2009年

4 记者 陈艳红;今年7月中旬煤气将全面退出北京市场[N];首都建设报;2006年

5 特约记者 沈嘉;北京常住人口破1600万 资源承载力受挑战[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记者 李舒瑜;多项环境资源承载力亮红灯[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吴秉泽;贵州加快建设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基地[N];经济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袁天志;承接产业转移 贵州加快行动[N];贵州日报;2011年

9 王晓欣;城乡规划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N];金融时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瞿秀华;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改进模型的新疆各地州(市)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D];新疆大学;2013年

2 张真真;抚松县矿泉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侯一丹;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袁渊;陕西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茵;内蒙古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7年

6 张剑宇;辽宁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方智明;福建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8 宁方馨;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9 向希;北疆城镇区域资源承载力与绿洲复合系统自适应脆化过程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10 陈俊杰;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4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474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e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