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区域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的耦合协调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2-02 05:23

  本文关键词: 耦合协调度 水土资源 经济增长 协调发展 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分析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的基础上,选取指标体系构建社会经济—水资源—土地资源综合指数,建立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和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消耗的响应函数,以确定和识别辽宁省近十二年来水土资源经济系统的演进态势。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水资源—土地资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较低,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利用的协调关系需进一步加强。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弱,与耕地数量之间的动态效应日趋增加。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y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index system is selected to construct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social economy, water resources and land resources.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syste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and the response function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consump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ere established to determine and identify the evolution trend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economic system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past 12 years.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social economy, water resources and land resources system is low, and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utiliza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degree of depend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water resources is weakened, and the dynamic effect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ZJ201302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4ZDB130)
【分类号】:F205;F127
【正文快照】: 1引言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临海的省份,辽宁省拥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在东北地区具有突出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总体经济发展迅速。以1978年为例,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29.2亿元,到1989年已突破1000亿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2 王辉;郭玲玲;宋丽;;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3 刘耀彬;陈斐;周杰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及其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8年01期

4 宋超山;马俊杰;杨风;马营;;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5 安婧博;陆亚琴;;辽宁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消费导刊;2009年21期

6 刘艳军;刘静;何翠;冯媛;;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关系演化[J];地理研究;2013年03期

7 白雪梅,赵松山;由指标相关性引出的确定权重的方法[J];江苏统计;1998年04期

8 王海涛;娄成武;崔伟;;辽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测评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4期

9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10 杨梅焕;曹明明;雷敏;;陕西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演进分析[J];人文地理;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仁良;低碳经济视阈下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conomic Growth and Agro-environmental Fragility——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Analysis[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0期

2 何平;;安徽省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项伟;周加来;;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5 熊文;;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脆弱——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6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7 谢贤健;;沱江流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其时空演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8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9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10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成胜;;福建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空变化研究[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赵兵;;区域城市化与景观格局演变耦合性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9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爱梳;浙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肖丽群;城市交通与住宅开发协调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8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超;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10 郭丽;长沙市城市化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耦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介勇,赵庚星,王祥峰,王丽华,刘世美,刘涛;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评估[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2 常玉苗;张涛;;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3 程军;;发展生态农业对城镇生态环境改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4 谢本山;李峰;王涛;;森林碳汇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3期

5 杨峰;孙世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判及实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8期

6 耿海清;邓勇;;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环境问题初探[J];北方经济;2007年17期

7 郭焕成,宋金平;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8 杨小梦;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生态环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4期

9 白艳莹,王效科,欧阳志云;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10 周冰;郭捷;;中美城市资源利用方式及效率比较研究——以圣何塞市和深圳市为样本[J];中国城市经济;200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刘晓星;[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吴岗 吴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3 记者 马波;[N];天津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荣兴;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李辉;基于城市化过程的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宋先超;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宁银苹;新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西尔艾力·艾买提;南疆铁路沿线地区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万茂,李玉英,朱德明;太湖水土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年06期

2 张文渊;水利工程管理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水土保持;1999年02期

3 任烨,梁文辉;构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三结构模式——以陇东(平凉)黄土高原地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4期

4 查轩,黄少燕;山坡地农业开发中的水土资源保育问题探讨[J];资源科学;2004年S1期

5 张永江;;水土资源利用补偿机制浅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6年01期

6 张黎明;;对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2期

7 侯彦林,石元春;“引黄入淀”工程对区域水土资源影响预测──献县至白洋淀区段[J];自然资源学报;1994年02期

8 杨庭硕;用好水土资源需要发扬和借鉴各民族传统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9 刘义侠;;搞好水土保持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安徽地质;2006年03期

10 阿布都沙塔尔·买买提明;瓦哈甫·哈力克;阿不都克依木·阿布力孜;马燕;张春轶;;策勒县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探讨[J];新疆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强;;三江平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2 南彩艳;粟晓玲;佟玲;;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的关中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3 周泽民;马秀丽;;浅析城市水土资源保护及治理措施的对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朱连勇;张戈平;;浅谈南疆地区水土资源的保持和利用[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5 刘彦君;赵义;孟庆斌;刘加海;龙显助;;论北引工程区域性水土资源保护措施[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6 雷瑞芳;;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与保障[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前言[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启良;;基于水土资源状况的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策略[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马兴旺;李保国;;干旱区水土资源时空变化的定量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前言[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马祥庆;森林是水土资源的绿色保护伞[N];福建日报;2013年

2 张永江 黄委会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高级工程师 穆兴民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导;用经济杠杆调节水土资源利用[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常俭 本报见习记者 高珊;依法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N];河北日报;2013年

4 记者 高立洪;要合理利用有效保护水土资源[N];中国水利报;2008年

5 胡丹文;美国免耕农业保护水土资源[N];人民长江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庄电一;警惕小型采矿企业对水土资源的破坏[N];光明日报;2006年

7 邓本太;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青海日报;2008年

8 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公室;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长白山日报;2010年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保护水土资源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N];新疆日报(汉);2012年

10 记者 吕晓扬;开采瓷泥应保护水土资源[N];潮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红雷;基于3S技术的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耿庆玲;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及其匹配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年

3 王滨;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4 孙涛;西北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评价与预测模型的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段金龙;水土资源分布的多样性格局、时空变化及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3年

7 孙建光;青海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异与水土资源生产力[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燕;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模式的理论与实践[D];新疆大学;2007年

2 宝峰;蚁群算法在区域水土资源规划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王凯;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舒金扬;黔江贫困山区水土资源特征及高效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5 孙靖陶;城市化过程中水土资源价值转换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洁云;新疆水土资源的综合承载力评价及耦合分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陶国通;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潜力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8 王秋梅;三江平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9 任守德;基于宏微观尺度的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于苗;建三江管理局水土资源复合系统分形特征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83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483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3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