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中国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

发布时间:2018-02-02 19:13

  本文关键词: 流域 水资源 开发利用 开发强度 中国 出处:《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流域是地球陆地表层生态系统最为发达的地域组成单元。作为流域生态系统发育的关键要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决定着包括人文系统在内的整个流域生态系统发育的基本走向和命运。中国是世界上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且在建的水电大坝工程有数十座。2008年中国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25.9%,高出全球同期平均水平9个多百分点。其中淮河、海河和黄河三大流域的开发强度值为最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能力已荡然无存。受流域水资源结构、需求变化、资源开发环境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未来中国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强度应保持在35%左右为宜,其中水资源的开发强度大体可在25%,水电资源的开发强度大体可在50%。
[Abstract]:Watershed is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al unit of terrestrial surface ecosystem. It is a key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shed ecosystem.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etermine the basic trend and fate of the whole watershed ecosystem, including the humanistic system.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degree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has reached a high level, and there are dozens of hydropower dams under construction. In 2008, the intensity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ese watershed has reached 25.9%.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Huaihe River, Haihe River and Yellow River is the highes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has disappeared. Due to the change of demand, the environment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 warming, the comprehensive exploitation intensity of water resources should be kept at 35% or so in the future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water resources can be about 25 percent, and that of hydropower resources is about 50 percen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环保部环保公益性项目“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与生态调度”(2009090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能源保障时空协调问题研究”(41071351,41371486)
【分类号】:TV213.9
【正文快照】: 流域是地球陆地表层生态系统最为发达的地域单元[1-5]。从“逐水而居”到“逐水而兴”表明了人类文明进步对流域的长期依赖。作为流域生态系统发育的关键要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决定着包括人文系统在内的整个流域生态系统发育的基本走向和命运[6-10]。随着社会对水资源开发需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魏元芹;丁毅;张先平;;筑坝河流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对策措施研究[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年05期

2 汪恕诚;论大坝与生态[J];水力发电;2004年04期

3 张光斗;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新认识[J];中国水利;2000年08期

4 张雷;黄园淅;程晓凌;杨波;李江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问题初探[J];资源科学;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丹;屠梅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水资源分配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2 杜夕如;;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水系意象——以《华夏集》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屈卫丹;;瑶族文化中心漂移过程考[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4 陈端;陈求稳;陈进;;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生态友好型水库调度[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年03期

5 唐万林;禹雪中;;国外水电环境认证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1期

6 王洪梅;彭林;;岷江上游水电开发不同阶段所引发问题的综合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7 孔祥军;;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研究方法与成就[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陈文燕;朱林;王文韬;;大坝安全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力环境保护;2009年06期

9 姚守亮;程本兴;;宋赋巫山地理补证[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10 陈南祥;杜青辉;徐晨光;甘甜;;基于仿真技术的太子河流域水库生态调度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雷;黄园淅;程晓凌;杨波;李江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问题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张莉;黄强;;水库生态调度与环境影响研究的进展[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3 刘伟生;;《涉江》“溆浦”研究平议[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安启;;中国古代环境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赵安启;;中国古代环境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6 刘俊勇;陈军;英晓明;;水利工程中的渗流与生态[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白桂林;;乌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考[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郑守仁;;21世纪长江治理开发与流域可持续发展[A];水电论坛报告文集[C];2004年

9 艾学山;王先甲;范文涛;;健康河流评价与水库生态调度模式集成研究[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雷;吴映梅;;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问题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可;面向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5 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D];复旦大学;2011年

6 樊启祥;水电项目开发利益共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齐悦;大型水库生态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何用;水沙过程与河流生态环境作用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孙光;汉宋楚辞研究的历史转型[D];河北大学;2006年

10 李力;“隶臣妾”身份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全义;《臣辰v伞访难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明祥;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目标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杨婷;霍去病与匈奴的战争[D];西北大学;2011年

4 吕阳;“盛乐城”与“盛乐宫”地理位置考辩[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唐艳娟;水利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6 冷厚诚;秦汉至明代中国古代北方边患重心转移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刘子辉;闸坝对重污染河流水质水量影响的实验与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荣蓉;江汉平原南部民居与聚落源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骆一峰;古史山东郡县命名规律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罗军;大(中)型水库移民长效补偿与安置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维词;乌江流域梯级开发的不良环境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2 黄薇;陈进;王波;;梯级开发对河流径流过程和水温过程均化作用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3 刘昌明,张学成;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成因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4 刘隽;纪洪盛;;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3期

5 张金鑫;张明;;湖北汉江流域环境管理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5期

6 李大军;杨先寿;;脆弱生态约束下猫跳河流域开发的PRED协调机制[J];能源与环境;2009年04期

7 魏显虎;杜耘;蔡述明;张婷婷;刘韬;;湖北省湖泊演变及治理对策[J];湖泊科学;2007年05期

8 潘家铮;中国水利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02期

9 申德君;张曼华;刘燕;彭钟山;叶孝勇;张姣姣;成刚;;红枫湖水库富营养化现状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李修峰;黄道明;谢文星;谢山;李蓓;张友谦;;汉江中游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欧阳晓;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基本模式及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娟芳;薛建民;刘淑英;;洛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年02期

2 严秉忠;;我国水力资源开发程度的合理表述[J];东北水利水电;2010年10期

3 贾嵘,薛惠锋,薛小杰,蒋晓辉;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9年11期

4 李文清;忻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J];山西水利科技;2005年03期

5 王吉魁,安超,李普霞,李琴,袁莲叶;临汾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西水利;2005年05期

6 谷红梅;郭文献;徐建新;卢双宝;;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评价[J];人民黄河;2006年01期

7 郑贺祥;马安丽;;淮北、宿州两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与对策[J];地下水;2006年06期

8 张功强;徐彩芝;;内蒙古自治区水力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8年06期

9 姜学民,周升起;中国流域生态经济的休养生息策略——兼论'98大洪灾后的良性循环重建[J];生态经济;2000年12期

10 何俊仕,程世迎,郭兵托,张军锋,逄立辉;辽宁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J];辽宁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龙喜;胡以高;潘永生;;水资源在流域治理中的开发利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陈豪俊;苏倪;李希昆;;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法律对策[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3 张全发;;汉江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朱华;;青海省东部山区农村能源用能研究[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夏才清;;华中地区水能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肖长来;梁秀娟;;吉林省西部水资源开发潜力及雨洪资源利用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瑜;庄会波;宋秀英;;山东水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永凯;;黄柏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浅析[A];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0年

9 许明祥;孟晓亮;;湖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水利分会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文远高;肖尚德;熊启华;;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向阳;对乌溪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探讨[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王哲;美澳如何应对水资源短缺[N];人民长江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薛秀泓;开发强度别超越环境资源承受力[N];中国改革报;2005年

4 记者严存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N];甘肃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全国政协调研组来赣调研[N];光华时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远帝红;洪水资源化:让人水关系更和谐[N];辽宁日报;2007年

7 王馨睿;世界500强企业捐资保护水资源[N];中国环境报;2007年

8 记者 李铁刚;我市人均水资源高于全省平均水平[N];铁岭日报;2008年

9 毛永照;江口倾力打造生态旅游经济圈[N];铜仁日报;2008年

10 冯建维 记者 贾红路;地表水不能随便用了[N];黑龙江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党献;水资源需求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2年

2 袁宝招;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及其调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李云玲;水资源需求与调控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年

4 符传君;南渡江河口水资源生态效应分析与高效利用[D];天津大学;2008年

5 郭海丹;水资源承载能力基础理论及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耿福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李静芝;洞庭湖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黄晓荣;宁夏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合理配置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钟泓;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姜东晖;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洪香;宁夏黄土丘陵区水资源需求预测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2 段颖;滇池流域水资源潜力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3 王宏权;甘肃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翠善;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限度和潜力分析[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7年

5 曹礼梅;渭河流域陕西片降雨特性分析与水资源需求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6 牟丽丽;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雷文娟;疏勒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管西柯;基于PSR模型的济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9 南水仙;山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潜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杨奇勇;湖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85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485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6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