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需求预警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本文选题:城市发展 切入点:水资源潜力 出处:《资源科学》2014年06期
【摘要】:基于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数据,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干旱区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需求预警系统仿真模型,并对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的水资源需求进行多情景模拟。模拟结果显示:①现有水资源条件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各情景下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系统均存在较强约束,采用调水与节水方案,乌鲁木齐市中、高速发展情景下到2030年将分别存在5.17亿m3、30.15亿m3的水资源缺口;②节水方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提高的效果远大于调水的效果,社会经济发展越快,节水带来的效果越明显;③适度增强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与规模效应,降低用水定额,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最有效的途径;④通过跨流域调水提高区域的供水能力,有助于减弱水资源系统对城市发展系统的约束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Urumqi,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 demand in arid region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system dynamics method.The water resource demand of Urumqi city development is simulated in multi-scenario.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isting water resources condition of 1 / 1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at water resources have strong constraints on urban development systems under various scenarios. Water transfer and water saving schemes are adopted in Urumqi.In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scenario, there will be 517 million m3, 3.015 billion m3 water resource gap and 3.015 billion m3 water saving scheme to increase the potenti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faste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more obvious the water saving effect will be.(3) it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potenti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o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and scale effect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to reduce the water use quota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It is helpful to weaken the restri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 on urban development system.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四川省宜宾市城乡规划建设地理信息中心;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2BAC20B09)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编号:RCPY201003) 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编号:CR13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编号:13YJCZH140)
【分类号】:F299.2;TV2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永嘉;余真真;田景环;;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牛达奎,王永兴;绿洲城市环境地质利弊分析——以奎屯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1991年01期
3 吴林娜;山西省城市发展与水资源[J];海河水利;1998年03期
4 王振宇,王治民,孟维彦;水资源承载力问题与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J];地下水;2002年04期
5 李添萍;高瑜;尹海燕;;西宁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关系研究[J];青海科技;2009年03期
6 高继宏;;水资源是干旱区城市发展的首要环境因子——戈壁明珠石河子水资源分析(摘要)[J];新疆环境保护;1993年03期
7 周新超;申玮;;杭州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及解决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6年10期
8 方绍东;黄英;柏绍光;;昆明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水资源演变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0年06期
9 吴林娜;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1998年04期
10 顾瑛;入世后的旅游业应与城市发展同行[J];企业经济;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友谊;;沿海缺水城市发展水资源战略——以厦门市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维新;;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3 张相忠;高华雨;毛子龙;;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城市规模预测中的应用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洪兰;;张掖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胡坚;;水·城市·对策[A];第四届全国给水排水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于伯华;吕昌河;;日本城市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7 孙海涛;韩晓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设富饶美丽的生态邹平——论邹平县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优化配置[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8 李瑶瑶;;农业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以四平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蔺雪芹;;水资源对绿洲城市城市化影响分析——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刘维新;刘祚臣;;大陆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影响[A];城市土地利用和农地保护——'96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小村;罗平政协专题协商为城市发展献计出力[N];云南政协报;2004年
2 记者 范宏喜;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召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3 孙雪梅 孙武志;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及政策思考[N];鸡西日报;2007年
4 记者 任鹏飞;专家提出城市发展应避免“楼兰悲剧”[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任鹏飞;城市发展应避免“楼兰悲剧”[N];中国矿业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郭献文邋葛如江;铜陵: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N];经济参考报;2007年
7 葛宇菁;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N];贵州日报;2009年
8 ;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资源[N];中国建设报;2006年
9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陈雄志;论城市水环境生态系统的构建[N];中国建设报;2005年
10 ;“水与深圳城市发展”高层论坛[N];深圳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袁俊斌;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2 高丽敏;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4 邓履翔;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彭澄瑶;城市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与水生态环境修复[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川子;青岛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供给的矛盾及解决方案[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史f,
本文编号:1688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68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