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有序度测算及交互胁迫关系验证——以沧州市为例
本文选题:耕地资源系统 切入点:系统有序度 出处:《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摘要】:立足于系统论和协同学理论,应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将耕地资源视作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构成的复合系统,从三维视角研究耕地资源系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相互胁迫关系与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耕地资源系统有序度是3个子系统的综合反映,20年间经济与生态环境子系统有序度变化幅度较大,各子系统之间存在交叉相对变化的趋势,相对来说,社会子系统有序度变化不明显。与此同时,沧州市耕地各子系统间确实存在一定的交互胁迫关系,在1994—2013年间,除泊头市外,经济-社会子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发展关系,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的胁迫关系较明显。本研究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并为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了新思路。
[Abstract]:Based on system theory and synergetic theory, this paper applies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 to treat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s a complex system composed of three subsystems: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are interrelated,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each other.In this paper, the order degree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b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system in a certain time and space ran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tual stress and the law of change ar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dimens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order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system is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he three subsystems. The order degree of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bsystems has changed greatly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there is a trend of cross-relative change among the subsystems.The change of order degree of social subsystem is not obvious.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certain interactive coerci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ubsystems of cultivated land in Cangzhou City. In the period of 1994-2013, except Botou Cit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ubsystem showed obvious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bsystem is obvious.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cross-research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a new idea for the stud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HB14GL040)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4030718)
【分类号】:F224;F32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山河;我国耕地资源及利用状况分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阳光波;论耕地资源的保护[J];国土经济;2002年06期
3 李茜;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管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4 徐梦洁,濮励杰,彭补拙;耕地资源等值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5 王利;再论耕地资源的保护[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邵琛霞;现阶段耕地资源的保护[J];城乡建设;2003年12期
7 杨铭;;我国耕地资源现状令人担忧[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S1期
8 刘沐生,刘守江,苏智先,唐炎林;江西省耕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杨静,许月明;保定市耕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年10期
10 将满元;;我国耕地资源能实现可持续利用吗?[J];中国国情国力;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先瑞;严玲;杨淑玲;;湖北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邢世和;李蔓;;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3 邢世和;刘留辉;;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及其评价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4 孙习稳;杜新波;;对建立我国新时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朱红波;;我国耕地资源质量安全及其现状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廖和平;王玄德;沈燕;邓健;;基于耕地资源价值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探讨——以重庆市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7 乔木;马虹;;新疆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摘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朱红波;;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研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及其区域差异[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10 杜新波;孙习稳;;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内涵探讨——兼论耕地资源价值[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梁旭东;推进“三个平台”建设 切实保护耕地资源[N];抚顺日报;2013年
2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罗杰 段豫川 丁声源;如何实现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N];光明日报;2013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秦中春;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耕地资源[N];中国财经报;2013年
4 刘海涛;梨树有效保护耕地资源[N];吉林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张绪勇 李宏岳 包艳妮;镇原建立新机制全力保护耕地资源[N];陇东报;2011年
6 湖南省衡阳市财政局 戴晓华;耕地资源货币化是农村改革突破口[N];中国财经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邓天新;永仁耕地资源开发保护实现占补平衡[N];楚雄日报(汉);2013年
8 本报记者 董金霞;保护耕地资源 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2013年
9 王军 陈辉;新城积极保护可耕地资源[N];中国黄金报;2013年
10 记者王华楠;我国有不同适宜度耕地资源8亿亩[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2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何蓓蓓;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黄凤兰;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莉;论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制度[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明利;基于条件价值法的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邓立;成都市耕地资源预警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扬;哈尔滨市耕地资源价值测算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叶姗;耕地资源社会价值评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杨俊彦;东北地区耕地资源分析及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李玉珍;县级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沈延维;耕地资源变化及保护对策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9 胡欢;湖北省城市化与耕地资源变化的协调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吴艳飞;安徽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28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28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