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间数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区间数 + 贴近度 ; 参考:《模糊系统与数学》2014年06期
【摘要】:针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问题,利用区间数理论提出了基于区间数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模型。首先将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中的五个等级标准值定义为区间数,建立实测指标区间向量和理想指标区间向量。其次,利用变异系数法和等权法给出各评价指标的两种权重向量。然后通过计算实测指标向量与每个等级的理想指标区间向量间的贴近度,应用模糊模式识别中的"择近原则"确定拟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等级。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建模方法简便有效,并在各种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a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interval number is proposed by using the theory of interval number. Firstly, the standard values of five grades in evaluating the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defined as interval numbers, and the measured index interval vector and the ideal index interval vector are established. Secondly,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and the equal weight method are used to give the weight vectors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Then, by calculating the closeness degree between the measured index vector and the ideal index interval vector of each grade, the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is determined by applying the "nearest selection principle" in fuzzy pattern recognition.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modeling method is simple and effective,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natural resources.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461052)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S0107)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守煜;;基于可变集的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预测原理与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2 赵学敏;王永新;赵春娜;;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的模糊贴近度分析[J];节水灌溉;2008年11期
3 尹晔;梁川;;利用Hamming贴近度进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4 门宝辉,梁川;属性识别方法在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程度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年06期
5 金菊良,丁晶,魏一鸣,付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插值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晓静;陈锁忠;赵修军;;基于熵权的地下水源地水质属性识别模型[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2 张占庞;韩熙;;生态灌区基本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3 宋君;张生;李畅游;刘文婷;;乌梁素海夏季水质污染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4 赵秋,赵艳英;(λ,1]-fuzzy子群[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黎枫;陈亚宁;李卫红;孟丽红;;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法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以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6 赵文霞;基于模糊示例学习的蠓虫分类规则的设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李泽应;曹菁菁;陈俊;张玉成;;RBF神经网络及其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06年07期
8 梁庆卫;宋保维;潘光;;鱼雷武器系统寿命周期费用与效能评估的模糊理想点法[J];兵工学报;2006年01期
9 孙权;张显峰;江淼;;干旱区生态环境敏感参量遥感反演与评价系统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李安贵,刘国权,祖科军,曾庆黎;多元模糊模式识别在钢碳化物评级中的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藩;;“极大可能性估计”中参照函数的选择[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凯;姚建刚;李伟;贺辉;院晓涛;;负荷预测中温度热累积效应分析模型及处理方法研究[A];中南七省(区)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乔建华;;煤炭工业城市水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3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雷胜友;惠会清;;模型试验结果的模糊评估方法[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5 高炳岩;刘悦;;基于熵权的改进ISODATA聚类算法的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孙红霞;张强;;基于心态指标Shapley值的利益分配问题[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杨;毛超;赖笑;;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基于重庆市1999-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8 刘节升;;我国北方水文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析[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肖艳春;张力;陈双;;应用属性识别理论综合评价武汉市大气环境质量[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10 李佳楠;陆琳;;基于线性规化的建设项目方案比选灵敏度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第九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映思;模糊推理方法及模糊逻辑形式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孙晶涛;基于内容的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绪崇;基于小波和多尺度几何分析的信息隐藏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赵增锋;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6 刘春生;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7 郑华林;面向大规模定制的生产管理模式及其产品族建模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8 马建琴;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模糊集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9 张生瑞;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D];长安大学;2002年
10 高淑萍;运输问题的模糊优化算法和理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俊任;基于相似度的模糊推理算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春明;基于PERT的工期风险模糊综合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小卫;模糊关系不等式约束线性规划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玉玉;沈阳市城区地下水系统优化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井锋;大连市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潇雨;供水市场预警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英臣;基于AHP-FUZZY的电子信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9 周泽林;南昌市城市用水健康循环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李灿灿;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淑瑶,马占青,周之豪,马毅杰;层次分析法在区域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2 尤天慧,樊治平;区间数多指标决策的一种TOPSIS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2年09期
3 陈守煜;工程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模型——模糊水文水资源学数学基础[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陈守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理论模型与方法[J];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02期
5 刘进生,王绪柱,张宝玉;区间数排序[J];工程数学学报;2001年04期
6 汪泽焱;王春霞;张金辉;;一种基于理想区间数和熵的多指标评价法[J];工程数学学报;2006年01期
7 邹君;;湖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节水灌溉;2007年02期
8 戚颖;付强;孙楠;;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评价及节水灌溉模式优选[J];节水灌溉;2007年04期
9 管新建;李占斌;王民;郑良勇;;坡面径流水蚀动力参数室内试验及模糊贴近度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10 高彦春,,惠泱河;汉中盆地平坝区水资源分析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礼刚,陈华友;两类区间数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5年04期
2 戴勇;范明;姚胜;;引入三参数区间数的多属性项目决策方法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杨琳;;区间数排序的一种新方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5期
4 张亦飞;程传国;郝春玲;赵海涛;徐伟;;一种灾害等级的区间数评估模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5 冯向前;魏翠萍;胡钢;李宗植;;区间数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研究[J];控制与决策;2008年02期
6 侯勇超;仇海全;;区间数多项式插值[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7 石春娟;;基于灰区间数决策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09期
8 施浒立;一类求设计变量最大可行区间的优化问题[J];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85年04期
9 刘绍英,张志海,周俊健;广义区间数的四则运算(续)[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 张兴芳,张兴伟;区间数的排序及其在系统决策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改丽;史文雷;郭欣荣;;区间数排序的一种新方法[A];第四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江;叶兰;;区间数多属性规范化方法[A];中国运筹学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曹晓建;肖新平;;基于区间关联度的区间数综合排序[A];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论文集[C];2014年
4 张吉军;熊钰;;区间数多指标决策问题的最小隶属度偏差法[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党耀国;刘思峰;翟振杰;;区间数关联度的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李广原;;一个基于区间数的模糊综合评价决策模型[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7 胡秦斌;钟诚;李广原;;基于区间数的模糊综合评价决策模型[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吉军;;基于可能度的区间数排序方法研究[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学勇;孟继儒;李德清;;多属性决策区间数模型的优化[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秦成燕;李炜;李娅;刘志涛;;区间数的一种可信度定义[A];第九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五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李婧 通讯员 蓝岚;地铁票价起步4公里以内2元[N];广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为相;基于区间数的不确定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冯向前;区间数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3 陈骥;基于区间数的综合评价问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熊文涛;区间数多准则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杰;区间参数结构的动力优化[D];吉林大学;2004年
6 张曙光;区间参数结构的静力优化[D];吉林大学;2007年
7 吴江;基于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的多属性决策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朱建军;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研究及应用[D];东北大学;2005年
9 裴凤;基于参照点的区间数TOPSIS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邓文丽;区间数据的若干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乐;基于三元区间数的决策信息模型及其应用[D];安徽大学;2012年
2 曹宏报;基于区间数的多属性决策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3 兰恩辉;收益为区间数博弈的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吕小波;区间数在经典数学中的一些应用[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政文;区间数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靳留乾;支付为区间数的博弈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王新端;基于区间数的不确定优化理论及求解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8 刘雁;区间数排序方法的新探讨[D];广西大学;2007年
9 田飞;基于三端点区间数的群决策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韩自强;基于区间数的资源环境属性评价与多目标决策[D];湖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18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818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