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因素对水资源消耗的驱动作用分析——以太湖流域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17 14:05

  本文选题:水资源消耗 + 驱动作用 ; 参考:《南方人口》2014年02期


【摘要】:基于IPAT模型及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构建了包括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强度等人口因素在内的水资源消耗驱动因素模型,该模型从人口、经济角度全面探讨了水资源消耗的驱动因素并作了系统的量化。运用该模型研究太湖流域水资源消耗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影响太湖流域用水变化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和产业用水强度对水资源消耗的增加起到抑制作用,并且产业用水强度对水资源消耗增长的抑制效应大于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对水资源消耗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强度的历史驱动贡献率相对较小,但驱动力巨大,应予以足够重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及降低单位GDP耗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能够有效降低太湖流域水资源消耗。
[Abstract]:Based on IPAT model and LMDI decomposition method, a driving factor model of water resource consumption is constructed, which includes population scal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water intensity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rom the economic point of view, the driving factors of 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are discussed and systematically quantified. The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driving factors of water resource consumption in Taihu Lake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scale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change of water use in Taihu Lake bas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water use intensity inhibit the increase of 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water use intensity on 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growth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population scale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increase of 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The historical driving contribution rate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living water intensity is relatively small, but the driving force is huge, which should be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By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ducing the water consumption per unit GDP,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in the Taihu Lake basi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分类号】:TV213.4;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2 孙才志;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J];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3 陈雯;王湘萍;;我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结构变迁与水资源消耗——基于LMDI方法的实证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罗宏;舒俭民;吕连宏;裴莹莹;;基于IPAT模型的苏州市环境压力-响应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5 顾鉴塘;试论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J];南方人口;1996年01期

6 肖立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南方人口;1997年S1期

7 袁宝招;陆桂华;李原园;郦建强;;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8 龙爱华;徐中民;王新华;尚海洋;;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年10期

9 童玉芬;李铮;;人口因素在北京市水资源压力中的驱动作用分析[J];人口学刊;2012年05期

10 王康;;基于IPAT等式的甘肃省用水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nergy Footprint in China Based on STIRPAT Model[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5期

2 李琦;韩亚芬;陈建永;;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3 焦文献;徐中民;尚海洋;程怀文;;基于ImPACT等式的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分析——以甘肃省虚拟水消费为例[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4 曹娟;袁兴中;祝慧娜;江洪炜;曾光明;黄华军;向求来;;基于能源结构的IGT模型对CO_2排放量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8期

5 陈庆;周敬宣;李湘梅;肖人彬;;基于STIRPAT模型的武汉市环境影响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6 焦文献;陈兴鹏;;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环境影响分析——以1991~2009年能源消费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7 Marinus van Veenhuizen;;Efficiency and Economy of a New Agricultural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年04期

8 张乐勤;陈素平;荣慧芳;许信旺;;基于IPAT模型的安徽省不同情景碳排放趋势测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2期

9 邓群;夏军;杨军;孙杨波;;水资源经济政策CGE模型及在北京市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10 赵兴国;潘玉君;赵波;和瑞芳;刘树芬;杨小燕;李会仙;;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Researches Progress on Complexity Drivers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Structure[A];寒区冰情与冻土水文效应——第4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立中;梅昌艮;贺玉龙;熊春梅;;绿色高速铁路理论与评价体系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章诞武;何慧凝;倪广恒;;基于GP的北京市用水规律研究[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4 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5 陈碧琼;张梁梁;;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分析——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6 张俊峰;程龙;董捷;;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因素分解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刘瑞翔;姜彩楼;;从投入产出视角看中国能耗加速增长现象[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笙;北京市节水草坪用水量预测及推广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叶正伟;江淮下游典型平原水网地区水循环变异的洪涝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李衡;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洪灾孕灾环境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李卫芳;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周玉玺;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9 祁生林;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及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袁宝招;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及其调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杜宇;总量控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刘国军;大汶河流域复合水系统演变情势及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方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柴智平;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齐红超;北京市草坪现状调查及用水量影响因素数量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王转;关于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建立水银行制度的可行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谢巍;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测度及空间分异[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莉;海河流域京津冀地区虚拟水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丽新;中国农产品虚拟水流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2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3 焦文献;徐中民;尚海洋;程怀文;;基于ImPACT等式的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分析——以甘肃省虚拟水消费为例[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4 叶许春;张奇;刘健;李丽娇;郭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5期

5 赵慧英;;北京市水资源与人口规模关系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08年04期

6 黄俊雄;徐宗学;;太湖流域1954~2006年气候变化及其演变趋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7 陈家其;长江三角洲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水害[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3期

8 李凯;李明玉;郁培丽;孙广生;;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基于完全分解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9 樊良新;牛海鹏;刘悦翠;李瑞华;;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环境压力分析——以焦作市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10 朱显成;刘则渊;;基于IPAT方程的大连水资源效率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党献;水资源需求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丹丹;冯利华;王宁;石磊;;基于BP神经网络的义乌市水资源需求量预测[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2 夏增禄,李森照;我国污水灌溉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J];地理研究;1985年03期

3 庞元正;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三个重要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01期

4 ;国土资源[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4年04期

5 董孝国;;人类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周亮广;梁虹;;贵州省水资源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区域配置状况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3期

7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世根·加帕尔;;新疆喀什地区水资源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郭根林;关于水环境研究的几点认识[J];江苏水利;2003年01期

9 厉伟,但承龙,王启仿;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3期

10 付修勇;;德州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PETP因素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尧德明;;海南省耕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洪业应;;毕节试验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贾高建;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莉莎;北京水资源压力人口驱动作用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01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901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f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