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岩溶洞穴旅游资源地理分布及其开发
本文选题:岩溶洞穴 + 旅游资源 ; 参考:《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年02期
【摘要】:岩溶洞穴是一类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溶洞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对区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分析江西岩溶洞穴旅游资源地理概况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溶洞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境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岩溶洞穴有31处,在地理分布上具有范围广泛、局部集中、多分布在山地与丘陵地区的特点;旅游开发模式可分为独立型、组合型、依托型和逆向型4种类型;做好资源调查与开发论证、采用主题式开发、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加大对溶洞旅游的宣传、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旅游开发的对策。
[Abstract]:Karst cave is a kind of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The 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karst cave tourism resourc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al situ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cave tourism resources in Jiangxi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karst cave tourism resour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31 karst caves with tourist and ornamental value in Jiangxi Province,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local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can be divided into independent types. Combination type, relying type and reverse type ar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uch as making resource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adopting themed development, scientifically planning tourism route, increasing propaganda to karst cave tourism and constructing high quality talent team.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2YJ14) 东华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DHBW2012201)
【分类号】:F592.7;P64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亚东;陈伟海;张远海;韩道山;;岩溶洞穴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2 明庆忠;云南溶洞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1期
3 保继刚;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J];地理学报;1995年04期
4 竺国强;董传万;;浙江省岩溶洞穴基本特征及其旅游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2期
5 罗培,光磊,况明生;重庆武隆芙蓉洞洞穴景观美学评价[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保继刚;侯灵梅;;非市场竞争条件下喀斯特洞穴旅游竞争研究[J];旅游科学;2007年03期
7 何才华,熊康宁;贵州龙宫喀斯特地貌发育与洞穴成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8 陈锐凯;;咸宁市岩溶景观地质成因及其旅游开发构想[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9 周家云,朱创业;攀枝花盐边县岩口旅游区岩溶景观特征及其旅游开发探讨[J];中国岩溶;2004年01期
10 杨晓霞;向旭;袁道先;黎健斌;;喀斯特洞穴旅游研究综述[J];中国岩溶;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群;鄢贵权;杨绍萍;;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及开发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2 王昕亚;王建力;胡蓉;袁红;严焕德;;浅谈灯光植物对旅游洞穴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以湖南梅山龙宫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3 徐胜兰;陈洪德;;溶洞旅游产品升级研究——以兴文天泉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4 邓亚东;陈伟海;张远海;韩道山;;岩溶洞穴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5 徐致云;陆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冯开禹;;龙宫水溶洞的成因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王晓华;马耀峰;李天顺;;基于混沌理论哲学观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J];商业研究;2010年04期
8 程前昌;胡大胜;;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可持续利用初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王艳平;郭娜;;面向单一客源城市的乡村旅游空间竞争模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4期
10 吴新民;以池州市为例探讨生态旅游市场规律[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朱莉娜;刘子琦;曾理;廖望;;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洞穴旅游与前景分析——以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遗产地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陈伟海;朱德浩;;中国的游览洞穴[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伟海;;洞穴研究成就与前景[A];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4 李悦丰;严斧;晏海清;;黄龙洞旅游开发对洞内生态环境和人的影响的研究[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杨明德;;岩溶洞穴景观的脆弱性与旅游可持续发展[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6 刘斯文;赵艳芳;;地学旅游资源保护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云南地学旅游资源保护和区域旅游发展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2届学术年会暨泰宁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彭永祥;魏峰群;吴成基;;基于CNKI文献的国内旅游地学研究发展及趋势[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3届年会暨二连恐龙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韦跃龙;陈伟海;何正芳;;贵州织金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发育特征及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8届年会暨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郝革宗;;广西喀斯特洞穴的特征与旅游开发[A];全国第17届旅游地学年会暨河南修武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姜曙千;湘西北岩溶山区降水资源有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罗扬;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5 陈勇;风景名胜区发展控制区的演进与规划调控[D];同济大学;2006年
6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钟泓;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金平斌;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谭锐;滇西北旅游目的地品牌差异化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然;鄂西南岩溶洞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柏瑾;广西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及其特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黄勋;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协调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冰;北京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物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田婕;舟山群岛旅游地生命周期及调控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1年
6 陆杉;湘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7 冯绍国;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损坏机理及其保护措施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效忠;普陀山生命周期演化机制与旅游结构[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俊;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业分工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10 汪德根;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空间组织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凤贤,徐小磊,江汪杰,谷丰;安徽洞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地质;2000年02期
2 马鹤丹;旅游市场的寻租行为分析[J];商业研究;2002年01期
3 刘宏盈;程道品;王金叶;;桂林喀斯特洞穴景观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韩杰;孙文昌;崔庠;杨青山;;吉林省鸭园官马溶洞的初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5 张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6 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年01期
7 陈志钢;蔡泽辉;;非均衡性旅游地空间竞争中搭便车问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5期
8 宋林华;洞穴成因与溶蚀作用评述[J];地理译报;1986年04期
9 保继刚;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J];地理学报;1995年04期
10 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赵荣,邱扶东,方芳;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邓道理;[N];中国旅游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龚雅莉;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资产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友兵;旅游资源及其他相关概念辩析——与杨振之先生商榷[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2 周长军;红水河流域旅游资源丰富.古老.多姿.璀灿[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0年09期
3 马振兴,黄冬保,刘芳宇,惠元贞;葛仙山旅游资源及其远景[J];江西地质;2000年03期
4 贾卫国;浅议天柱山旅游资源的开发[J];林业建设;2000年06期
5 蒋志;李白旅游资源的开发[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6 宋乃平;宁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7 梁化奎,翟爱东;徐州旅游资源中战争文化的研究、开发与利用[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8 廖伟群,张加恭,黄慧萍;万山群岛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热带地理;2000年02期
9 夏学英;辽宁旅游资源区域特色及开发战略[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郭为,黄玉琼;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红梅;陈永孝;;区域旅游开发中旅游资源供需关系探讨[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2 俞金国;王丽华;;关于旅游资源理论的再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周玉翠;;湖南品牌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协调性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左爱萍;陈瑞保;王跃峰;;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旅游资源功能分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王洁;;入境旅游者对旅游资源兴趣的统计分析[A];第八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琛;;区域旅游协作背景下的“首都都市度假游憩圈”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卢耀如;;开发旅游资源要强化科学意识[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8 赵鸿斌;王占林;郑淑霞;;青海湖旅游资源环境及其保护对策[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9 杨文衡;;《徐霞客游记》在当前开发旅游资源中的作用[A];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彭龙;;西部大开发要重视风土民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志茹 杨少亮;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2 朱新法 宋晓华;开发旅游资源,,把眼光放远些[N];新华日报;2001年
3 记者 邹思球;我市红色旅游资源展现迷人魅力[N];宜春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贾鹏云;旅游资源亟待整合[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吕壮;上海旅游资源在哪儿[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6 田文静(作者单位:淮南市旅游局);浅谈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N];安徽经济报;2006年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局副局长、研究员 岳颁东;提升旅游资源的多重价值[N];阿克苏日报;2007年
8 宋伟;山西的旅游资源与开发[N];中国旅游报;2006年
9 马卷 姚志强;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记者 高鹏 刘巍;旅游资源亟待打破垄断[N];中国民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金平斌;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叶浪;旅游资源经营权论[D];四川大学;2004年
3 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孙京海;旅游资源资本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彭京宜;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李经龙;中国品牌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开发战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肖梅;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9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连生;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冯书春;环境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段雅婧;阿拉善盟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曼;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虎国;延边旅游资源及其评价[D];延边大学;2004年
6 方幼君;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李玮娜;山东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8 达红;文学视野中的常州旅游资源[D];苏州大学;2008年
9 闫姗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魏丽君;长治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93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993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