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齐齐哈尔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本文选题:土地资源管理 + 优化配置 ; 参考:《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土地产出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可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近年来导致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和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同时使得土地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持续增长。研究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资源配置低下和浪费严重的问题。研究成果充实了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解决市域范围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案例,预期为其他相同类型城市解决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人地矛盾和不均衡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对策及参考依据。现有研究缺乏量化和可视化的分析,多是一些定性的分析和描述;已有研究较少针对空间分析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多的是建立土地利用优化宏观模型,重点分析研究现状土地利用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目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已有研究较少针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目前研究缺乏可以完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空间格局设计方法的研究,而一般多集中于实现土地资源在数量结构上的优化配置,同时也缺少能够完成从土地资源数量结构优化到空间格局优化过度的过程模型及研究方法。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中,如何实现其在数量、空间、用途和时间等的协调,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齐齐哈尔市区及所辖9县(市)为研究区。借鉴齐齐哈尔市,在最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背景生物物理流量的方法的生态足迹,专注于模块的土地利用结构在一个典型的农业相结合的工作区——生态足迹齐齐哈尔市,土地承载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的生态压力指数和土地利用问题,土地资源不足的国内和优化分析。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土地资源的线性规划方程优化配置。为了达成社会、生态、经济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将优化分析结果可行性。以期为齐齐哈尔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齐齐哈尔市,耕地和建设用地产量的因素比任何其他大城市高,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速度,区域土地承载力略有增加,但土地承载力远不能满足地区生态足迹需求;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度下降,生态赤字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齐齐哈尔市区域土地生态压力越来越大,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力阈值范围。(2)对齐齐哈尔市2020年和203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预测,人均生态足迹增加幅度较大,增加了土地生态承载力,但相对于生态足迹增加速度很慢,生态赤字逐步加大。从生态承载力方面来看,建设用地和林地的生态供给量都有所增加,其他各类用地的面积都下降;从生态足迹来看,耕地和化石能源生态足迹逐渐增大的生态足迹要求量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草地的生态足迹仅居其后。(3)基于生态足迹,本文建立了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来选择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最佳解决方案。齐齐哈尔土地资源,在2020年和2030年人均生态容量相对于先前预测增加了增加生态赤字削减比预测值的值调整后。土地资源结构调整后各用地类型的经济效益也得到大幅提高,它可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的战略提出的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4)对如何进一步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康;陈龙;昌亭;;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苏土地承载力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3年07期
2 郭华;蔡建明;杨振山;;城市食物生态足迹的测算模型及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3期
3 高洁宇;;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估[J];城市规划;2013年03期
4 李鑫;田卫;;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生态完整性动态评价[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06期
5 任远;;对中国人口学未来发展的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陈珏;雷国平;王元辉;;黑龙江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7 乔盛;白宏涛;张稚妍;朱坦;;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8 蒲鹏;傅瓦利;;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开县土地承载力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9 丁生喜;;环青海湖区域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生态经济;2011年01期
10 谭波;傅瓦利;;基于生态足迹的巫山县土地承载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力玮;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哈尔滨市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2 郭婷;基于生态足迹和土地承载力的唐山生态城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黄剑;成都平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4 尤庆华;新时期县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5 曾毅;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桂东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来卿;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以珠海市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81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08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