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中国耕地资源盈亏测算

发布时间:2018-07-25 13:13
【摘要】:耕地保护一直是政府关注重点、学者研究热点和公共政策难点。本文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在把握我国耕地资源变化轨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测度模型,对我国耕地资源盈亏状况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规模有所增加的原因,虽然全国层面粮食安全视角的耕地稀缺有所缓解,但沿海等发达地区耕地资源较为稀缺的现实难题没能扭转;22008-2020年我国耕地盈余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和东北地区,耕地稀缺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发达区域稀缺程度相对最大;3单产水平不变情景下,2020年我国粮食安全视角的耕地稀缺量高达1 486.43万hm2,稀缺程度为12.35%,而单产提高情景下,2020年稀缺数量减为179.80万hm2。由此可见,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视角判断,未来耕地保护政策创新方向在严控数量减少的同时,重点应该关注耕地单产提升、区域补偿激励机制以及差别化考核政策设计。
[Abstract]: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government attention, scholars research hot spots and public policy difficult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ood security and on the basis of grasping the track of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this paper estimates and analyzes the profit and loss sit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by constructing a measurement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in the size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 although the scarcity of cultivated 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od security at the national level has eased, However, the scarcity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developed coastal areas has failed to reverse the fact that the surplus areas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from 2008 to 2020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plain and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scarce cultivated land area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developed areas and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the west. Among them, Beijing,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scarcity degree of developed regions such as Tianjin and Shanghai is the greatest, th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scarcity in 2020 is as high as 14.8643 million hm ~ 2, and the degree of scarcity is 12.35. In the case of increasing yield, the amount of scarcity in 2020 is reduced to 1.798 million hm ~ 2. Therefore, jud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intain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the innovation dir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y in the future should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of unit yield of cultivated l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regional compensation and the design of differential assessment policy while strictly controlling the quantity of cultivated land.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103182,71473249)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计划(编号:2014FY110800) 中国博士后一等和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1M500098,2013T60577)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编号:SZBF2011-6-B35)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编号:KYZZ_0389)
【分类号】:F323.211;F32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2 王雅鹏,杨涛;试论农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保护的必要性[J];调研世界;2002年09期

3 谭荣;曲福田;;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4 张效军;欧名豪;李景刚;刘宏鲲;;中国区域耕地赤字/盈余预测[J];经济学家;2006年03期

5 张宏斌,贾生华;土地非农化调控机制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6 刘钦普;;时空回归模型在中国各省区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叶艳妹,吴次芳;我国土地产权制度与耕地保护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06期

8 CAO Yin-gui;BAI Zhong-ke;ZHOU Wei;WANG Jing;;Forces Driving Changes in Cultivated Land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3年01期

9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Food Security in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6年04期

10 陆汝成;黄贤金;;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时空特征及空间弹性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笑媛;陈笑筑;张蕾;;非均衡经济增长条件下耕地保有量预测模型的探讨——以毕节地区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1期

2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8期

3 付士波;王海鸿;马琼;;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的定量分析——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4 ;Spatial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in Kunming City,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2期

5 ;Pressure on Cultivated Land in Fengxian County,Jiangsu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8期

6 ;Changing Tre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armland Resources in Pingdingshan City,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1期

7 方小教;;农业资源多维增量路径的建构、动力与运行[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黄娟;刁承泰;;简论耕地生态外溢效益的经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9 谢宗棠;王生林;;征地制度中耕地补偿体系的经济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10 李娜;郑新奇;董金玮;;济南市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分析及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效顺;曲福田;张绍良;公云龙;李晶晶;;我国城市牺牲性、损耗性蔓延假说及其验证——以徐州市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孙恒滨;;关于黑龙江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建议[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曹蕾;陈志强;;福建耕地压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罗桥顺;党红;贺裕斌;汪斌;;浅论新形势下土地的性质——以宝安区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乔荣锋;高进云;张安录;;我国城乡结合部农地城市流转的数量控制[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刘玉升;;构建创新技术体系 实施循环农业战略[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张鸿辉;邓凌云;;多智能体农地非农化时空配置模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8 吕勇;周春华;易煊;周根苗;王庆君;;集体林区林地产权制度问题案例调查[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05年年会暨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孙恒滨;;关于黑龙江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建议[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曹蕾;陈志强;;福建耕地压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亮;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与决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承武;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问题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晨;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路婕;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刘敏;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及其绩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修丽娜;基于OWA-GIS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刘国凤;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程秀梅;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俊;村镇住宅建设经济系统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2 罗贞礼,龙爱华,黄璜,徐中民;虚拟土战略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化管理[J];冰川冻土;2004年05期

3 李瑛珊;;吉林省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张洪江,解明曙,王玉杰,李洁;长江三峡库区多功能防护林建设途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5 史培军,杨明川,陈世敏;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与安全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6 张洪江,高中琪,解明曙,王玉杰,李洁;三峡库区多功能防护林体系构成与布局的思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7 谭荣,曲福田,郭忠兴;中国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8 赵翠薇;濮励杰;;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9 杨丽霞;杨桂山;苑韶峰;;数学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10 赵姚阳;杨炬烽;;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虚拟耕地交易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宏斌;土地非农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骆建忠;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消费需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成丽;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4 冉清红;中国耕地警戒值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马博虎;我国粮食贸易中农业资源要素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光波;论耕地资源的保护[J];国土经济;2002年06期

2 李茜;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管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3 徐梦洁,濮励杰,彭补拙;耕地资源等值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4 刘沐生,刘守江,苏智先,唐炎林;江西省耕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张余良;孙长载;李明悦;;天津农业耕地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6 武宏文;李世平;;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资源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7 陆敬山;李玉平;蔡运龙;;邢台市耕地变化及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8 蒋满元;唐玉斌;;论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田淑英;;中国耕地资源流失的动因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09期

10 金建君;王玉海;刘学敏;;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分析[J];生态经济;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先瑞;严玲;杨淑玲;;湖北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邢世和;李蔓;;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3 邢世和;刘留辉;;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及其评价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4 孙习稳;杜新波;;对建立我国新时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朱红波;;我国耕地资源质量安全及其现状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廖和平;王玄德;沈燕;邓健;;基于耕地资源价值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探讨——以重庆市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7 乔木;马虹;;新疆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摘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朱红波;;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研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及其区域差异[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10 陆兴和;;未来十年:黔南粮食、人口与耕地资源问题[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梁旭东;推进“三个平台”建设 切实保护耕地资源[N];抚顺日报;2013年

2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罗杰 段豫川 丁声源;如何实现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N];光明日报;2013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秦中春;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耕地资源[N];中国财经报;2013年

4 刘海涛;梨树有效保护耕地资源[N];吉林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张绪勇 李宏岳 包艳妮;镇原建立新机制全力保护耕地资源[N];陇东报;2011年

6 张鹤林;既保耕地资源 又保建设发展[N];贵州日报;2013年

7 湖南省衡阳市财政局 戴晓华;耕地资源货币化是农村改革突破口[N];中国财经报;2008年

8 记者 白剑峰;依法严格保护耕地资源[N];人民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邓天新;永仁耕地资源开发保护实现占补平衡[N];楚雄日报(汉);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董金霞;保护耕地资源 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2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何蓓蓓;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黄凤兰;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莉;论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制度[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明利;基于条件价值法的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邓立;成都市耕地资源预警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扬;哈尔滨市耕地资源价值测算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叶姗;耕地资源社会价值评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邓元亮;湖北省耕地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段亚枫;河北省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8 蒋冬梅;耕地资源综合价值内涵及其量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刘帅;怀来县耕地资源预警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园园;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43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143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7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