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国家的消费侧与生产侧资源环境负荷比较分析
[Abstract]:Th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global carbon emission space or responsibility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 that the consumption side and the production side of each country'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load be considered simultaneously. In this paper, 11 consumption sid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load indexes of 28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12 developing countries (regions) from 1995 to 2009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MRIO model, an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roduction sid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oad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sumption sid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loa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its production sid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load, while in developing country, the opposite is tru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sumption sid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load index,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activities o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still being strengthened, and there is a large number of net exports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developed countries, that is, there is a prominent problem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load transfer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per capita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loa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gions), but in the consumption side, the gap is more obviou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onsume and occupy more glob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pac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6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373218、7107313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714)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育发展基金的资助
【分类号】:X24;F1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小平;;国际贸易中隐含的CO_2测算——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05期
2 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年04期
3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4 樊纲;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5 彭水军;刘安平;;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0年05期
6 倪红福;李善同;何建武;;对外贸易隐含SO_2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J];统计研究;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榛;魏枫;;世界碳减排博弈困局及出路探析[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2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易培强;;低碳发展与消费模式转变[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4 张纪录;;中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研究——基于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7期
5 高丽敏;兰宜生;;环境所有权、贸易结构变迁与污染分布——基于超边际经济学框架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2年05期
6 时军;王艳龙;;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探析[J];财会通讯;2010年25期
7 兰宜生;宁学敏;;我国出口扩大与能源消耗的一项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8 黄明皓;李永宁;肖翔;;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基于CER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联动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1期
9 马述忠;陈颖;;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2000-2009年——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10 周浩;傅京燕;;国际贸易提高了中国能源的消费?[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旭;王英;;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纪玉山;赵洪亮;;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碳博弈[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3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史贤华;徐明辉;;中国中部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闫云凤;杨来科;;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以CO_2排放为例[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6 付加锋;高庆先;师华定;;基于生产与消费视角的CO_2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实证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裴建锁;;贸易增长、国际生产分割与CO_2排放核算:产业vs.产品[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8 郑志国;;低碳经济:一个非科学概念[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9 张旺;潘雪华;;大都市区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其失衡度分析——以北京为例[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10 汪浩;陈操操;刘春兰;;碳排放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5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高大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周明磊;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刘朝;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Quadri-Carbon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杨青龙;国际贸易中的全成本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郅西娟;低碳经济下的财政政策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3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铄;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与贸易结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珊珊;中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估算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王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能源消费[D];暨南大学;2011年
7 陈曦;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高海燕;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及减排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陈m"然;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海珍;;关于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6年04期
2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3 李秀香,张婷;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CO_2排放量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7期
4 沈利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J];管理世界;2007年10期
5 沈利生;唐志;;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6 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年06期
7 牛树海;虚拟水分析理论和方法[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党玉婷;万能;;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国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9 李坤望;孙玮;;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能源含量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10 孙琳琳;任若恩;;资本投入测量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涛,蔡九菊;钢铁工业能源节约对环境负荷的影响[J];材料与冶金学报;2003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陆钟武;毛建素;;穿越“环境高山”——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负荷的上升和下降[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1)[C];2004年
2 刘江龙;丁培道;孙铁英;张静;;权重系数对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陆钟武;毛建素;;穿越“环境高山”——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负荷的上升和下降[A];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汇编[C];2003年
4 蔡九菊;杜涛;郦秀萍;毛建素;刘丽儒;;关于钢铁生产流程的环境负荷评价[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肖英龙;钢铁建材领域减轻环境负荷对策[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晓涛;以循环经济穿越“环境高山”[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3 李壮;循环经济并非“万能药” 尚需必要决策依据[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4 记者袁岚;水泥生产环境负荷生命周期评价研究通过鉴定[N];中国建材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潘晓娟;绿色GDP呼唤“绿色”会计[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6 见习记者 孙晶晶;日立集团制定长期环保目标[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赵永新;当环保动了你的奶酪[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铁英;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方法研究及软件开发[D];重庆大学;2002年
2 宋丹娜;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铝工业环境负荷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8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22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