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对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measuring demand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is adopted in three aspects: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and water resources system.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s constructed, and the 5-level evaluation standard i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system, a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set pair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odel is put forward, an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model is analyzed.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method of set pair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odel is introduced, which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作者单位】: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广;何新林;李俊峰;张亮;;基于物元模型的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人民长江;2009年21期
2 周琳;金辉;;主成分分析法在江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J];人民珠江;2007年05期
3 赵学敏;胡彩虹;王永新;;综合利用水库工程方案评价的集对分析法[J];水力发电;2009年03期
4 孟宪萌;胡和平;;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模型在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9年03期
5 常进;赵小勇;;PPC模型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13年09期
6 袁鹰;甘泓;王忠静;鲍卫锋;;浅谈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许有鹏;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新疆和田河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3年03期
8 陈洋波,陈俊合;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海东;曾志兴;;基于集对分析的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性能优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2 吴雅菊;高晓亮;;基于集对分析的安全防范系统动态效能评估[J];安防科技;2011年11期
3 王万军;基于同异反AHP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韩小虎;马乾;;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土石坝风险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6期
5 邓京虎;游黎;周就猫;;运用集对分析法对土地整治项目综合评价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6 郭旋;冯利华;;义乌市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7 王付洲;杜红伟;李建文;;基于集对分析的灌区运行状况综合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8 刘波;丁贤俊;姚红;;南通市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9 孙丽萍;吴光;李华东;;基于SPA的区域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10 万金保;朱邦辉;;物元模型在庐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君;暴柱;邢焕政;郭勇;于卉;;基于改进集对分析法的北方水源地水库富营养化评价[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徐怡;李龙澍;李学俊;;扩充的基于集对联系度的粗糙集模型[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罗景峰;许开立;;基于集对分析的应急指挥决策方案优选[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陶;付强;刘东;;基于集对分析的井灌水稻需水量预测[A];寒区水科学及国际河流研究系列丛书2·寒区水循环及冰工程研究——第2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军省;;集对分析法在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7 董j;于涵伟;何伟华;;复杂自创生经济系统的涌现分析[A];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胡华强;石亮;陈游;;应用集对分析理论的辐射源威胁评估与排序方法[A];第三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高希星;;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姜春祥;张艳明;何慧;王喻红;;基于集对论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A];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深圳湾水环境综合评价及环境容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董战峰;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陈少雄;桉树中大径材培育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卓莹;基于拓扑·流量挖掘的网络态势感知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7 覃晖;流域梯级电站群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与多属性风险决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邓履翔;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张燕君;组织情境下人—组织匹配对个体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杨丙丰;环境质量遥感评价的熵模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洋;供应链环境下煤炭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决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魏宝亮;我国氧化铝进口分析及接卸港选择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郑旭亮;揭阳市重化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调查报告[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欧阳莹;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马文姬;云南省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陈长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黄英艺;基于信息不确定性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尹君;基于GIS的非煤矿山安全评价、预测及应急决策系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罗定贵,王学军,郭青;基于MATLAB实现的ANN方法在地下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李凤全,林年丰;神经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耦合方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5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6 周林飞;许士国;孙万光;;基于灰色聚类法的扎龙湿地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8 朱一中,夏军,王纲胜;张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情景决策[J];地理研究;2005年05期
9 翟俊;何强;肖海文;夏冰雪;朱阳春;;基于GIS的模糊综合水质评价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8期
10 刘慧,龚士良;集对分析及在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理论方法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娟,王丽萍,纪昌明;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研究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11期
2 燕国铭;焦振峰;;浅谈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J];河南水利;2005年01期
3 陈明忠,何海,陆桂华;水资源承载能力阈值空间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5年06期
4 张润庆,刘邦玉;浅议提高烟台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措施[J];山东水利;2005年07期
5 刘慧梅;文俊;孙荣;;浅析水资源承载能力[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年08期
6 袁鹰;甘泓;王忠静;鲍卫锋;;浅谈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欧阳杰;查良松;;水环境脆弱区蚌埠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治淮;2006年04期
8 谢新民;甘泓;李洪尧;高树文;;基于三次平衡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3期
9 王婷;郑小华;;物元分析方法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水文;2006年06期
10 张李青;王日炬;袁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成立;;长春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2 李蔚;林耿耿;赵丹丹;钱淼华;许月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杭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3 张相忠;高华雨;毛子龙;;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城市规模预测中的应用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郭艳峥;付荣霞;李微;周晓娜;;河北省沿海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周维博;;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冯谦诚;李巍;刘向华;;提高河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保障措施[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晓霞;;乌海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8 张润庆;;浅议提高烟台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措施[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9 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理论方法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10 黄e,
本文编号:2306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30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