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地带植被构建水资源承载力估算——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

发布时间:2018-12-28 08:07
【摘要】:选择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地带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植被恢复区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气象站定位观测、土壤水分状况及造林植被生理生态指标监测的基础上,通过Penman-Monteith公式大叶模型及水分平衡公式,估算该区域植被恢复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显示,研究区樟子松小苗林、樟子松与柠条混交林、柠条纯林造林模式的林分密度过大,生态需水量超出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建议油松、云杉、柠条、樟子松大苗、樟子松小苗纯林密度分别为366—533、279—411、243—353、340—497、392—575株/hm2,樟子松与柠条混交林如以1∶1或2∶1配置,分别为205∶205—299∶299或291∶146—424∶212株/hm2.
[Abstract]:The artificial forest in Shengl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rea of Helinger County, Inner Mongolia,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ecologically fragile zon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weather station, soil moisture status and the monitoring of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dexes of afforestation vegetation, the artificial forest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is area was estimated by Penman-Monteith 's large leaf model and water balance formul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est density of plantation model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mixed forest of Pinus sylvestris and Caragana, pure forest of Caragana korshinskii was too high, the ecological water demand exceede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ocal water resources, 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Pinus tabulaeformis, spruce, Caragana and Pinus sylvestris seedlings. The densitie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seedlings were 366-533279-411243-353340-497392-575 / hm2, mixed stands of Pinus sylvestris and Caragana korshinskii at 1:1 or 2:1, which were 205: 205-299: 299 or 291146-4249-212 / hm2.,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中央民族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YLDX01013)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08044)
【分类号】:TV213.4;Q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程玉菲;王根绪;席海洋;王军德;;近35a来黑河干流中游平原区陆面蒸散发的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7年03期

2 毕华兴;李笑吟;李俊;郭孟霞;刘鑫;;黄土区基于土壤水平衡的林草覆被率研究[J];林业科学;2007年04期

3 田有亮;何炎红;郭连生;;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J];林业科学;2008年09期

4 霍再林,史海滨,陈亚新,魏占民,屈忠义;内蒙古地区ET_0时空变化与相关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5 刘广全;匡尚富;土小宁;焦醒;周海光;;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带植被恢复水资源承载能力[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10年01期

6 郭军,任国玉;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7 朱仲元;朝伦巴根;王志强;高瑞忠;;基于Shuttleworth-Wallace双源模型的天然杨树蒸散量日变化研究[J];水利学报;2007年05期

8 郭忠升,邵明安;半干旱区人工林草地土壤旱化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J];生态学报;2003年08期

9 周海光;刘广全;杨小刚;;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复合区植被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陕西水利;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起刚;;福建大田中山地带火炬松林分结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3期

2 祁樽;;大通老爷山阴坡·半阴坡野生观赏树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3 宁金花;申双和;;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4 李性苑;李旭光;李东平;周江菊;刘伦沛;;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分形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5 冯承彬;张耀生;赵新全;赵双喜;米兆荣;;三江源区人工草地蒸散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6 王红兵;何松林;王丽勉;;上海地区9种木兰科树种蒸腾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7 杨众家;;甜槠天然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8 何国强;马宗仁;彭坚;张建国;蔡中芳;;人工栽培野生草坪植物三点金成坪速度与生长特征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9 董强;张继平;李凯荣;李军保;杨涛;杨曜宇;;陕西淳化县人工林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10 蒋洁云;;贵州韭菜坪石林藓类植物生活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小春;;安徽珍稀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马宗骧;王奎玲;刘庆华;刘庆超;唐启和;;三桠乌药幼苗耐阴性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3 郭忠升;;汇碳林、植被承载力与森林可持续经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黄培yP;;气候变化对荒漠植被的影响及其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5 严婷婷;王金霞;黄季q;;气候变化条件下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模拟分析[A];2012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技术专刊[C];2012年

6 李正民;舒惠玲;;红壤丘陵区应大力开展对热带牧草的研究[A];中国草地科学进展:第四届第二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C];1996年

7 郭忠升;;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郭忠升;;碳汇林、植被承载力与森林可持续经营[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9 代俊峰;杨欣;邓欢;方荣杰;李新建;;蒸发皿蒸发变化趋势及其气象影响因素的单相关分析[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10 刘吉峰;刘萍;范昊;;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和平;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迪海;土壤水分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细根表面积季节动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秦景;黄土高寒区主要造林树种抗旱耐盐生理及耗水特性[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何俊;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和冰雪干扰受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李甜江;中国沙棘人工林衰退的水分生理生态机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李庆云;黄土丘陵区流域径流泥沙对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范伶俐;广东区域气象水文环境下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李继伟;栽培管理措施和环境胁迫对柳枝稷生长特性和生物质品质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刘艳伟;浑善达克沙地GSPAC系统水汽热运移及能量平衡[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田德龙;河套灌区盐分胁迫下水肥耦合效应响应机理及模拟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秋玲;温度胁迫对葡萄生长的影响及叶面肥喷布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强强;昭苏马场不同建植年限混播人工草地稳定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宁宝权;植物护坡过程中护坡植物的演替规律的数学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姜培曦;昆阳磷矿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陈文术;别墅区植物生态配置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孔玉华;围封和放牧对辽西北沙化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肥力提高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7 高锋;松阿扁叶蜂生物学及滞育相关酶活性变化[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阎腾飞;红富士苹果园冠层太阳辐射分布及水分生态生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崔哲伟;不同时间尺度下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李全;东北典型农牧交错区防护林体系适宜覆盖率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书功,康尔泗,金博文,王新平;黑河山区草地蒸散发量估算方法研究[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2 宋克超,康尔泗,金博文,张智慧;黑河流域山区植被带草地蒸散发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4年03期

3 朱金兆,魏天兴,张学培;基于水分平衡的黄土区小流域防护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4 李笑吟;毕华兴;张志;刘鑫;纳磊;;晋西黄土区坡面尺度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邱新法,曾燕,刘昌明;陆面实际蒸散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6 王军,傅伯杰,邱扬,陈利顶;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半变异函数[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7 刘树华,黄子琛,刘立超;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蒸散过程的数值模拟[J];地理学报;1996年02期

8 苏建平,仵彦卿,黎志恒,温小虎,张应华;黑河下游河岸绿洲区包气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生长状况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4期

9 何炎红,郭连生,田有亮;白刺叶不同水分状况下光合速率及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11期

10 周金龙,董新光;内陆干旱区潜在蒸发量的计算[J];灌溉排水;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利华,黄中伟,马跃纲;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5年02期

2 文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年06期

3 陈常梅,周玉华,付纪永,王保彩,蔡明江;临沂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J];治淮;2005年03期

4 杨春艳;沈渭寿;缪启龙;张慧;;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6年01期

5 孙富行;郑垂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J];人民长江;2006年02期

6 孙富行;郑垂勇;王志红;;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和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6年03期

7 王树谦;沈海新;王慧勇;;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8 周亮广;梁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6年01期

9 赵军凯;赵秉栋;;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智勇;郑昭佩;韩美;袁洪刚;;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以莒南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雷雷;盖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4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5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6 刘锐;陈伟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7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8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丽玲;;厦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邴启亮;;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城市规模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3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4 ;水资源承载力:度量水资源安全的技术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叶婷;新建城市应考虑水的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伯牙;城镇化遭遇缺水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实习记者 宋斌;北京到了水危机的临界状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熊建;10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富永 实习生 范道瑛 林柏安;北京“水之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李艳芳;以实际行动做好“活水”文章[N];吐鲁番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川;辽宁环渤海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6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通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何光荣;饶河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杨婷婷;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4 李罡;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刘晓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保丰;缺水城镇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陈志鹏;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7年

8 王颖;乐清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任高珊;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方文青;德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93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393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f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