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貌情势的辐射沙脊群潜在土地资源分析
[Abstract]:In view of the exploitation,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potential land resources in Jiangsu coastal area, especially in the sea area of radiative sand ridge group,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the macro-geomorphologic situation of the radiative sand ridge group, taking the tidal flat topography as the data source, and adopting the height of the rise and fall as the index.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land resources in radiative sand ridges under different development intensities were analyzed. Taking the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image of low tide characteristics as data source, the stability indirect characteristic of beach remote sensing low tide reappearance rate is used as the index, and the strip mud and high mud are analyzed emphatically. Th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land resources in Dongsha, the three core areas with different stability grades; According to the reclamation planning demand, the suitable reclamation 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e area such as sliver mud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ccording to different height, the potential land resources of the radiative sand ridge group are huge, up to 1552 ~ 6827 km ~ 2, of which the potential land resource area of Sha Chau is about 480 ~ 4141 km ~ (2); (2) based on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low tide features in the recent 40 years from 1973 to 2011 and the last 10 years from 2005 to 2014, the theoretical depth of 0 m is taken as the boundary, and the sliver mud is defined. The total area of high-quality land resources in high mud and Dongsha stable area is 605.65km2 and 762.77km2 respectively, and the stable grade is in the form of circle layer, the inner part is stable area, mainly distributed on both sides of beach ridge in the center of sand ridge, followed by the basic stable are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idal trench activity, the most external area is unstable area, and the exposure is less; (3) for strip mud, high mud and Dongsha, the most suitable elevation of Kuangwei is 0m for waste Yellow River estuary, while Dongsha can be reduced to more than 0m for theoretical depth in local area, and the suitable scale of Kuangwei is 612m 712km2.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5006)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BK2012414)
【分类号】:P7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潘德炉,王迪峰;我国海洋光学遥感应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2 张长宽;陈君;林康;丁贤荣;袁汝华;康彦彦;;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空间布局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陈君;张长宽;林康;丁贤荣;袁汝华;;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围垦开发利用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丁贤荣;康彦彦;葛小平;李青;张婷婷;;辐射沙脊群条子泥动力地貌演变遥感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吴曙亮,蔡则健;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及发展趋势遥感分析[J];海洋通报;2003年02期
6 王艳红;温永宁;王建;张忍顺;;海岸滩涂围垦的适宜速度研究——以江苏淤泥质海岸为例[J];海洋通报;2006年02期
7 张东生,张君伦,张长宽,王震;潮流塑造——风暴破坏——潮流恢复——试释黄海海底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的动力机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8年05期
8 陈勇;;海岸带滩涂资源遥感应用研究进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贵东;周云轩;田波;刘志国;郑宗生;;基于遥感和GIS的上海市滩涂湿地资源近期变化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陈蓓青,张穗;长江口卫星遥感综合解译技术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03期
3 王玉;贾晓波;张文广;方淑波;姚懿函;安树青;;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4 刘永学,张忍顺,李满春;应用卫星影像系列海图叠合法分析沙洲动态变化——以江苏东沙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5 官文江;陈新军;潘德炉;;遥感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吴泉源;侯志华;逄杰武;姜春玲;邹敏;杨圣军;;龙口市20年间海岸带变化的遥感监测[J];地球信息科学;2007年02期
7 邹欣庆;殷勇;马劲松;;烂沙洋稳定性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6年03期
8 严海兵;李秉柏;陈敏东;;遥感技术提取海岸线的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1期
9 潘德炉;马荣华;;湖泊水质遥感的几个关键问题[J];湖泊科学;2008年02期
10 马荣华;唐军武;段洪涛;潘德炉;;湖泊水色遥感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永海;基于规模控制的围填海管理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君;江苏岸外条子泥沙洲潮盆—潮沟系统特征及其稳定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韩震;海岸带淤泥质潮滩和Ⅱ类水体悬浮泥沙遥感信息提取与定量反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宋召军;南黄海辐射沙洲海区悬沙及沙洲演变的遥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5 王瑞富;HY-1A卫星CCD重要河口监测服务系统[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陶建峰;河口、海岸三维斜压水流数值模式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王繁;河口水体悬浮物固有光学性质及浓度遥感反演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官文江;基于海洋遥感的东、黄海鲐鱼渔场与资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丁又专;卫星遥感海表温度与悬浮泥沙浓度的资料重构及数据同化试验[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汉松;基于对象的海岸带地物变化遥感检测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昊;QE65000控制平台开发与功能扩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高玉川;环境卫星热红外相机水表面温度反演方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凌成星;基于混合智能模型的湿地资源遥感监测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刘群;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东侧沙脊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义勇;江苏岸外沙洲围填规模适宜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晓玲;江苏东台围垦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方方;水库水体叶绿素a光学性质及浓度遥感反演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燕守广;江苏淤长型淤泥质潮滩上潮沟的发育与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艳红;江苏沿海相对海面变化及其对辐射沙洲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侯庆志;辐射沙洲中南部“水道—沙洲”系统稳定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芳;郜昂;吴建平;周云轩;张杰;;淤泥质潮滩水边线提取的遥感研究及DEM构建——以长江口九段沙为例[J];测绘学报;2008年01期
2 郑宗生;周云轩;刘志国;田波;;基于水动力模型及遥感水边线方法的潮滩高程反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3 卢勇;;韩国新万金填海工程及其对黄河造陆规划的启发[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4 黄韦艮,,高曼娜,周长宝,朱廷璋;蓬莱附近海区水下地形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J];东海海洋;1996年01期
5 陈君,冯卫兵,张忍顺;苏北岸外条子泥沙洲潮沟系统的稳定性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6 康彦彦;丁贤荣;程立刚;张晶;;基于匀光遥感的6000年来盐城海岸演变研究[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7 张忍顺,陆丽云,王艳红;江苏海岸侵蚀过程及其趋势[J];地理研究;2002年04期
8 刘秀娟;高抒;汪亚平;;淤长型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模拟: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潘德炉,王迪峰;我国海洋光学遥感应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10 陈吉余;开发浅海滩涂资源 拓展我国的生存空间[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橙;王义刚;黄惠明;袁春光;;潮动力影响下辐射沙脊群的研究进展[J];水运工程;2013年08期
2 黄易畅,王文清;江苏沿岸辐射状沙脊群的动力机制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7年02期
3 万延森;江苏近海辐射状沙脊地貌的发育[J];地理研究;1988年02期
4 朱玉荣;线状沙脊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5 夏娟;丁贤荣;康彦彦;葛小平;潘进;李森;;辐射沙脊群地貌遥感制图[J];国土资源遥感;2014年01期
6 Twichell D ,徐继尚;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岸外沙脊:低能内陆架环境的复杂边界[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3期
7 吴自银;曹振轶;王小波;郑玉龙;;海底沙脊地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海洋学研究;2006年03期
8 吴自银;金翔龙;曹振轶;李家彪;郑玉龙;尚继宏;;东海陆架两期沙脊的时空对比[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5期
9 李磊;王小刚;曹冰;申雯龙;杨林;;东海陆架沙脊三维地震地貌学、演化及成因[J];现代地质;2013年04期
10 张光威;南黄海陆架沙脊的形成与演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陆培东;;中国黄海南部辐射状沙脊群水动力研究与应用[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王玉海;王崇浩;汤立群;;哑铃型海湾疏浚工程影响下的水道——沙脊系统演变[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陈可锋;俞亮亮;;江苏辐射沙脊主要潮汐水道演变特征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4 陶建峰;姚静;;江苏近海高分辨率潮流场数值模拟[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曾成杰;陆培东;;辐射沙脊中南部潮汐水道交汇水域海床稳定性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6 杜晓琴;朱大勇;邵浩;;台湾浅滩的底形特征和沉积物输运[A];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陆培东;;南黄海辐射状沙脊浅水人工岛的工程稳定性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莫杰;苏北浅滩:宛如“五指”的沙脊群[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李凤林;治理黄河的两个设想[N];光明日报;2004年
3 黄作贤;北海近代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下)[N];北海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诸裕良;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群动力特征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刘涛;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现代沉积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群;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东侧沙脊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杜家笔;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沉积物输运与地貌演变[D];南京大学;2012年
3 李海清;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北部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及沉积环境演化[D];南京大学;2012年
4 高敏钦;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冲淤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李延军;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小庙洪潮流通道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D];南京大学;2012年
6 王义勇;江苏岸外沙洲围填规模适宜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54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45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