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东北地区≥10℃农业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图文】:
自然灾害学报第24卷1.2稳定通过界限温度起止日的确定我国东北是一年一熟制的地区,日平均气温≥10℃初日是东北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播种期,≥10℃终日是喜温作物停止生长的时期,≥10℃的界限指标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日平均气温≥10℃作为东北地区作物生长的界限温度,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确定初、终日期[19]。东北某年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的持续日数为其该年终日与初日间的差值天数。1.3选择表征东北地区农业热量资源的指标农业界限温度是热量资源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之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日平均温度。界限温度的出现日期、持续日数对确定地区的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品种搭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日平均温稳定大于10℃的时期为越冬作物生长活跃期和喜温作物生长活动期,其初日是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开始播种日期。而东北地区是我国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玉米年产量占到全国30%以上。因此在本研究中,选择日平均温度≥10℃初日、≥10℃终日、≥10℃持续日数和≥10℃积温,表征东北地区的农业热量资源。图1东北地区不同时段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的空间分布状况(80%保证率下)Fig.1Spatialdistributionofinitialdatepassingstablythedailyaveragetemperature10℃indifferentperiodsinnortheastChina(80%guaranteerate)·192·
自然灾害学报第24卷数有所增多,,与20世纪60年代大致相当;1990年后,持续日数明显延长,且2001-2010年期间持续日数增幅更显著,这种年代际变化规律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图2东北地区不同时段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终日的空间分布状况(80%保证率下)Fig.2Spatialdistributionoffinaldatepassingstablythedailyaveragetemperature10℃indifferentperiodsinnortheastChina(80%guaranteerate)地域差异使得东北各地区持续日数亦不相同,1961年到2010年,日平均气温≥10℃持续日数呈由南向北逐渐减少,辽宁省持续日数最长,吉林省次之,黑龙江省持续日数最短(图3)。1961-1970年,持续日数最短的区域位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局部、绥芬河地区在91~110d之间;小兴安岭东北部、绥芬河周边、长白山局部在111~120d之间;松嫩平原大部、小兴安岭局部、长白山周边地区在121~130d之间;松嫩平原局部、三江平原大部、吉林省中部和延吉周边地区在131~140d之间;吉林省西部和延吉地区、辽宁省东北局部在141~150d之间;辽宁省东北大部在151~160d之间;辽宁省西南和南部在161~170d之间。与1961-1970年相比,1971-1980年,松嫩平原局部、三江平原、吉林省西北部、长白山局部地区持续日数减少1~20d;1981-1990年,大兴安岭地区持续日数普遍增加10~20d,松嫩平原西部持续日数减少1~20d左右;1991-2000年,东北地区持续日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小兴安岭局部地区日数增多最明显,达到10~30d左右;2001-2010年,除大兴安岭东部局地日数略有减少外,东北绝大部分地区持续日数增加10~20d,三江平原双鸭山地区增幅达到了10~30d。·194·
【作者单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506016)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3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1530)
【分类号】:S16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素英;孙凤华;马建中;;增暖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2 潘根兴;高民;胡国华;魏钦平;杨晓光;张文忠;周广胜;邹建文;;应对气候变化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问题和挑战[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9期
3 钟新科;刘洛;徐新良;游松财;;近30年中国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5期
4 ;Variety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spring maize in Northeast China under climate chang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2年26期
5 刘晶淼;丁裕国;申红艳;;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研究进展与述评[J];气象科技进展;2011年01期
6 赵俊芳;杨晓光;刘志娟;;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严重低温冷害及种植布局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12期
7 赵俊芳;郭建平;马玉平;俄有浩;王培娟;邬定荣;;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趋势及适应对策[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11期
8 张建平;赵艳霞;王春乙;杨晓光;何勇;;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变化模拟[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6期
9 李克南;杨晓光;刘志娟;王文峰;陈阜;;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分析Ⅲ.中国北方地区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制度界限的可能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10 李正国;杨鹏;唐华俊;吴文斌;陈仲新;周清波;邹金秋;张莉;;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主要作物典型物候期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五三;吴必文;田红;;2008年初安徽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气候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2 陈铁;曹乃和;汤建国;张鹏;凌和稳;;用历史资料揭示夏日降水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3 覃卫坚;王咏青;覃志年;;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降水集中程度的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4 王震;王颖;;辽宁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5 贾建英;郭建平;彭妮;;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6 姚正兰;王君军;罗晓松;付云鸿;钱洁;谢刚;;遵义市2010年7月8~13日暴雨洪涝特征及影响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7 蔡哲;谭桂容;孙力;曲金华;;吉林地表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8 李艳兰;黄卓;覃卫坚;;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的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9 蓝永超,丁永建,康尔泗,张济世,刘根生;黄河上游径流长期变化及趋势预测模型[J];冰川冻土;2003年03期
10 蓝永超,王书功,丁永建,马建华,赵昌瑞,曹春晖;Local Modeling模型及其在黄河上游月径流预测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秀兰;;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2 权维俊;陈洪滨;高燕虎;郭文利;刘勇洪;;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太阳辐射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立勇;林淼;李艳;;东北地区农业与生态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舒兴武;唐红忠;张丽;兰昌明;;黔南干旱评估方法研究[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春生;孙守军;蒋慧亮;;农业气候资源动态监测评价系统[A];黑龙江省气象科技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鉴清;张庆国;;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影响以及适应对策[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毛慧琴;宋丽莉;黄浩辉;植石群;刘爱君;;广东省风能资源区划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诗定;;小麦赤霉病的一种气象学预报方法[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辛渝;张广兴;刘兴旺;;1961~2005年新疆博州地区热量的时空变化特征[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艳梅;王冀;韩艳凤;刘毅;;贵州地区夏季极值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江涛;玉米果穗产量实时监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欣;冷藏链中易腐食品冷藏运输品质安全与能耗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3 杨文坎;GIS支持下的越南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区划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4 张利平;华北地区陆气水循环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丁加明;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膨胀土路基气候作用分析及水毁灾害预测[D];中南大学;2006年
6 刘聪;桥梁风工程若干气象问题的研究及工程化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赵宝刚;渤海辽东湾冰区工程点雷达海冰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8 万蓉;基于气候的采暖空调耗能及室外计算参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徐宝清;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优化设计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杨光;玉米苗期冷响应分子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洪军;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潜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杨靖文;近100年德国四站点极端降水的频数和强度变化趋势以及极值理论分布拟合[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白彩云;中国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4 张勇;基本风压、雪压统计分析与荷载组合系数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张磊;煤矿区土地复垦分类及山地煤矿土地复垦实例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强慧婷;江苏省高温热害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陶生才;北方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马姗姗;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北移冬小麦气候适应性与成本效益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张婧;基于气候变化的雨水花园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爽;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时空特征及综合聚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效瑞;安徽未来气候变暖的农业最优决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马晓群,王效瑞,徐敏,张家鼎;GIS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周俊菊,王静爱,毛睿;中国北方人口、粮食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杨重一;庞士力;孙彦坤;;作物生产潜力研究现状与趋势[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5 周慧秋;王常君;;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徐斌,辛晓平,唐华俊,周清波,陈佑启;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4期
7 郝志新,郑景云,陶向新;气候增暖背景下的冬小麦种植北界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8 王思远,张增祥,赵晓丽,刘斌,周全斌;GIS支持下不同生态背景的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9 龙斯玉;;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及区划的研究[J];地理科学;1985年03期
10 陈明荣;;试论中国气候区划[J];地理科学;199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布春;应用于低温冷害预报的东北玉米区域动力模型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2 张黎;基于遥感信息的水分胁迫条件下华北冬小麦生长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莉;何军;李莉;潘红丽;;辽宁阜新地区热量资源特征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2 于万军;高淑新;曹东辉;刘亚林;;1960~2009年新民市热量资源趋势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3 王怀清;殷剑敏;辜晓青;蔡哲;;中国热量资源精细化估算[J];气象;2011年10期
4 王馥棠,李郁竹;北京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初步分析[J];气象学报;1964年03期
5 袁育枝;山地热量资源的宏观估算方法[J];气象;1982年06期
6 李居信;赵建国;;试论豫南地区的热量资源及其合理利用[J];河南省科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7 陈琦;王彪;;浙南沿海丘陵山地热量资源特征及其利用[J];农业气象;1985年03期
8 段运怀;章庆辰;高素华;;我国热量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利用[J];农业气象;1985年04期
9 刘自清,赵树森;江西热量资源[J];江西科学;1986年02期
10 张玉坤;山区热量资源与作物安全生育期的计算方法[J];广西气象;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国林;隋景跃;梁群;;朝阳地区热量资源趋势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许春艳;陈铁;袁晶;孙熔;;近半个世纪南通地区热量资源变化初步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3 张美玲;鹿翠华;张慧;;1990年代以来鲁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及未来趋势[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胡琦;潘学标;邵长秀;张丹;韦潇宇;;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50年农业热量资源分布和变化特征[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C];2013年
5 郑艳萍;;唐山地区近48a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6 贺芳芳;顾旭东;徐家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李军;;华东地区>0℃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农业适应对策[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普宗朝;张山清;宾建华;窦新英;冯志敏;;新疆乌昌地区热量资源精细化时空变化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9 王正旺;庞转棠;;长治40年气候及农业气候资源特征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丁烨毅;黄鹤楼;;宁波市农业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曾晓伟;安徽农业抗灾听计气象[N];中国气象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梦洁;浙江省山地热量资源分布式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赵强;准噶尔盆地沙漠增温效应下绿洲热量资源分异规律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6年
3 朱燕玲;浙江丽水地区光热资源分布式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5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53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