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水资源承载力核算

发布时间:2019-09-19 23:58
【摘要】:针对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根据黄土高原62个气象站1980—2008年气象数据,运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通过构建适合黄土高原植被蒸散量与需水量的模型,研究该地区不同植被类型需水量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估算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的植被理论覆盖率,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区域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中可参考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主要植被类型全生育期多年平均需水量分别为:刺槐林450~800 mm,油松林500~900 mm,紫花苜蓿300~600mm,苹果400~700 mm。在有效的自然降水条件下,黄土高原各研究站点的林草植被理论覆盖率分别为:阔叶14%~65%,针叶13%~60%,草地7%~51%,经济林16%~64%。
【作者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
【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3GB23320627) 水利部“948”项目(200207) 水利行政事业项目(126142161021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6BAD09B06,2006BAD03A0308)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醒;刘广全;;陕西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9年05期

2 秦伟;朱清科;吴宗凯;刘广亮;赖亚飞;;吴起县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干旱区研究;2007年01期

3 何永涛;李文华;郎海鸥;;黄土高原降水资源特征与林木适宜度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9年03期

4 魏天兴;;小流域防护林适宜覆盖率与植被盖度的理论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5 郭忠升;邵明安;;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初步研究[J];科技导报;2006年02期

6 曹恭祥;王彦辉;熊伟;于澎涛;杜敏;孙浩;李振华;王云霓;;基于土壤水分承载力的林分密度计算与调控——以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例[J];林业科学研究;2014年02期

7 焦醒;刘广全;;黄土高原刺槐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9年02期

8 刘广全;匡尚富;土小宁;焦醒;周海光;;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带植被恢复水资源承载能力[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10年01期

9 陈洋波,陈俊合,李长兴,冯智瑶;基于DPSIR模型的深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水利学报;2004年07期

10 郭忠升,邵明安;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J];水利学报;200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建立;六盘山叠叠沟坡面生态水文过程与植被承载力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雪;潘英华;张振华;;作物蒸发蒸腾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2 宋翔;王全九;李世清;沈新磊;;渭北旱塬冬小麦水·肥·产量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3 胡会亮;齐实;张广焰;;山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4 谢今范;曾丽红;宋开山;张柏;;澳大利亚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5 李为虎;杨永红;;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方法在拉萨的适用性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6 朱凌;王举位;桂凌;张征;闫国振;;基于生态威胁的湖泊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7 张方敏;申双和;;山东省参考作物蒸散分布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03期

8 陈昌;王平;;民勤县春小麦生产潜力估算及增产途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1期

9 邵超峰;鞠美庭;张裕芬;李智;;基于DPSIR模型的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5期

10 杨秋林;;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艳;蔡敏;;浙江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区划研究[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卞正富;瓦哈甫·哈力克;;且末绿洲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忠升;;森林植被的恢复与利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郭忠升;;汇碳林、植被承载力与森林可持续经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6 杨民益;杜阿朋;王彦辉;;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A];宁夏林学会第二届林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1年

7 许剑勇;张兵;;旱稻作物系数研究[A];闽、浙、赣、皖毗邻地区军队地方气象联防协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文毅;黄敏;李长军;王建源;薛小萍;杨洪昌;;山东省主要农林作物气象指标及农业气候区划研究[A];山东省重点学术研究成果(2008)[C];2009年

9 郭忠升;;森林植被的恢复与利用[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忠升;;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迪海;土壤水分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细根表面积季节动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艳;我国东部沿海区域能源安全评价及保障路径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彭舜磊;天童常绿阔叶林植被—大气界面水碳耦合模型与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秦景;黄土高寒区主要造林树种抗旱耐盐生理及耗水特性[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史宇;北京山区主要优势树种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过程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李甜江;中国沙棘人工林衰退的水分生理生态机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马志林;北京山区典型小流域防护林健康评价及经营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李彩霞;沟灌条件下SPAC系统水热传输模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杨洁;红壤坡地柑橘园水土保持水文效应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继伟;栽培管理措施和环境胁迫对柳枝稷生长特性和生物质品质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计刚;河北省临漳县冬小麦科学灌溉制度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2 陈长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文小莲;长沙市郊枫香人工林水文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孔玉华;围封和放牧对辽西北沙化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肥力提高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6 宋凯;成年富士苹果树茎流特征及需水规律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柴智平;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向红梅;区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童鸿强;六盘山叠叠沟华北落叶松林和草地的水分动态及水量平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周彬;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北京山区森林景观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小珍;马尾松、栓皮栎生长盛期树干液流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袁东海,,陈明亮;红壤水分扩散率和入渗性能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3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4 张小由,龚家栋,周茂先,司建华;应用热脉冲技术对胡杨和柽柳树干液流的研究[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5 张小由,康尔泗,张智慧,张济世;黑河下游天然胡杨树干液流特征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6 沈国舫,关玉秀,周沛村,邢北任;影响北京市西山地区油松人工林生长的立地因子[J];北京林学院学报;1979年00期

7 陈广太,王文全,袁玉欣;河北花岗岩丘陵地的立地特性与刺槐生长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8 吴增志;论密度研究的经验与教训——从密度研究史看哲学思想的导向作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9 孙鹏森,马履一,王小平,翟明普;油松树干液流的时空变异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0 马李一,孙鹏森,马履一;油松、刺槐单木与林分水平耗水量的尺度转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段旭;六盘山地区水文要素坡面变化[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王力;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亏缺状况与林木生长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郝佳;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多功能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利华,黄中伟,马跃纲;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5年02期

2 文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年06期

3 陈常梅,周玉华,付纪永,王保彩,蔡明江;临沂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J];治淮;2005年03期

4 杨春艳;沈渭寿;缪启龙;张慧;;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6年01期

5 孙富行;郑垂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J];人民长江;2006年02期

6 孙富行;郑垂勇;王志红;;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和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6年03期

7 王树谦;沈海新;王慧勇;;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8 周亮广;梁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6年01期

9 赵军凯;赵秉栋;;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智勇;郑昭佩;韩美;袁洪刚;;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以莒南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雷雷;盖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4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5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6 刘锐;陈伟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7 冯利华;;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水关系研究[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9 张相忠;高华雨;毛子龙;;青岛市水资源承载力仿真模拟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水资源承载力:度量水资源安全的技术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5年

2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叶婷;新建城市应考虑水的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11年

4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5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李伯牙;城镇化遭遇缺水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实习记者 宋斌;北京到了水危机的临界状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熊建;10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富永 实习生 范道瑛 林柏安;北京“水之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李艳芳;以实际行动做好“活水”文章[N];吐鲁番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通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何光荣;饶河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杨婷婷;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4 李罡;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刘晓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保丰;缺水城镇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陈志鹏;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7年

8 王颖;乐清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任高珊;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方文青;德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8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538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1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