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2 07:42
【摘要】:水系的跨越流动性使得滨水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滨水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亲水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特性。滨水带对人类有着一种天然而持久的吸引力。然而,目前,滨水旅游资源整合各自为政,形成开发无序、竞争无序和管理无序的局面。现有旅游资源整合主要侧重于对资源类型的整合,对资源跨区域整合考虑较少,缺乏系统科学的滨水旅游资源整合模式,从而导致滨水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可行性评估不够客观和全面。因此,有必要基于滨水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展开相关深入研究。滨水旅游资源整合条件和思路分析是开展滨水旅游整合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对滨水旅游资源的整合条件和思路进行分析,对促进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滨水旅游产品开发、滨水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滨水带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黄浦江两岸地区作为都市休闲旅游的典型代表,水域风光资源丰富,滨水区域内也都具有一定数量和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使本地区形成滨水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本文以黄浦江两岸地区为例,对科学整合我国滨水旅游资源,促进滨水旅游业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与示范价值。目前国内旅游学界对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黄浦江两岸地区为例来探讨滨水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首先对滨水旅游和滨水旅游资源整合内涵作了重要诠释;在对黄浦江两岸地区滨水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创建了滨水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结合黄浦江两岸地区的本身都市旅游特色,提炼出了黄浦江两岸地区滨水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而根据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特征,对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作了重新整合,提出了“一轴八点五区”的旅游空间整合模式;最后针对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图文】:

区域图,滨水,旅游资源研究,黄浦江两岸


图 3-1 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研究区域图 发展概况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凭借上海丰富的滨水统与时尚文化交融的优势,将以黄浦江为轴线,串联各功能性区置,加速产业聚集,构建“一轴、两带、三区”的功能发展格局。界著名旅游城市相匹配、体现国际大都市滨水特色的旅游休闲集为一座国际性的滨水旅游城市,上海正以它独特的滨水旅游资源的人们的视野,并已成为国际著名的滨水旅游城市目的地之一。上海滨水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滨水旅游资源单体共有 93 处,其中资源仅有 8 处,滨水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却高达 85 处,占总比的水旅游资源,以黄浦江为轴线,,呈现“一轴八点五区”旅游空间格轴”,是指黄浦江及其沿岸的滨江景观带。一江两岸的资源特色,

分布图,旅游资源,黄浦江两岸,滨水


杨浦大桥地区,外滩—陆家嘴区,世博园区,徐汇滨江-前滩地区等 5 个区域中(图3-2)。其中,以外滩—陆家嘴资源富集区的资源单体最多,共有单体 57 个,占整体比例 61.3%,其区内的旅游资源单体全部为优良级旅游资源,是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的重点区域。外滩—陆家嘴区的滨水旅游资源主要以建筑和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为主。杨浦大桥周边则是创意产品类旅游资源单体的富集区;“吴淞口—三岔港”地区的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单体级别最高,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世博园区是以建筑和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为主,展示的是上海世博会的风貌;徐汇滨江-前滩地区是以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单体为主,展示的是上海工业遗迹或遗产的风貌,同时加强了对滨水区的开发和利用。图 3-2 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分布图从图 3-2 中可以看出黄埔江两岸的滨水旅游资源散落于上海的 6 个地区,不管是在繁华的中心城区,还是相对偏僻的郊区,每个区都有分布;一些核心价值较高的滨水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好、交通便利和周边设施相对完善的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梦雪;谭春兰;;滨水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探析——以上海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1期

2 宋立;杨丽雪;;论黔中经济区旅游资源的整合[J];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3 吴萍;;小浪底滨水旅游开发浅析[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4期

4 徐林强;;大运河杭州段滨水旅游业态开发现状及模式[J];现代城市;2012年02期

5 汪波;王光庆;;天水—宝鸡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协作发展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01期

6 秦趣;杨琴;冯维波;;重庆都市区两江四岸滨水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3期

7 张薇;;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6期

8 程丽颖;;城市滨水景观文化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9 孙浩捷;汪宇明;;新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伊犁河谷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10 王应龙;言迎;谢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丁佳;环青海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2 刘中萍;上海都市红色旅游资源评价及整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冷媛;新疆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4 赵艳;中原旅游区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良艳;九寨沟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蔡琴;湖南环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晓香;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婷婷;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9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539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4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