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的共建关系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17:55
【摘要】: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构筑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发展,同时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恢复生态功能,建成关系着中华民族半壁河山的生态屏障,已经成为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目前,上游地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屏障建设主体缺位,生态功能恢复缓慢,新的生态环境破坏仍在继续的现状,使我们必须把经济带与生态屏障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列系统,通过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研究两者的关系和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协调实施,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的共建及协调机制研究”课题经申请,被批准为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本文选择了该课题的前部分进行深入研究。 论文在界定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的共建内涵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共建的两个重大问题——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区域正外部性”和共建的各级主体,揭示出共建的基本矛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中央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的全局性目标与地方追求区域权益的局部性目标的矛盾、长江上游地区和中下游地区由于利益分配和损失补偿产生的矛盾、长江上游各行政区域之间的矛盾。随后,笔者通过借鉴国外经济落后与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开发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详细论述了共建的基本思路,并在最后一章提出了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的政策体系和具体的对策措施,着力探讨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本文力图存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将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和长江上游生态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屏障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剖析了二者的共建问题,并对共建内涵进行了界 定。2.从区域层面提出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特殊性—“区域正外部 性”,避免了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简单等同于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生态环境 保护问题的理论误区。3.进一步揭示了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的多重 主体,并立足于通过规范各个主体的职责,调动各级主体共建的积极性。4.对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的主要矛盾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揭示出现阶段 长江上游地区环境污染仍在继续、生态环境恢复缓慢的深层次原因。5.以科学 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模式为指导,,指出了共 建的基本思路,探索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 具体途径。城市生态化是从经济带建设的增长极入手建设生态屏障,而生态产 业则是从各增长极的内部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的共建区域正外部性生态产业化 循环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05
本文编号:2612259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05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书卿;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屏障体系的构建及布局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2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12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