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中国农村水贫困及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23:57
【摘要】:当今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且水资源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环境控制因素。但现阶段我国农业水利发展模式基本属于粗放型,与农业高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和生活水平滞后,农业作为农民的主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却付出了相当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农业面临着众多发展瓶颈。 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构建我国农村水贫困指标体系,运用水贫困测度模型(WPI)及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对我国2004年至2009年31个省级行政单位农村地区的水贫困测度进行计算,结果基本显示了我国农村地区近年来水贫困程度分布范围。对我国农村水贫困空间格局机理进行研究,,就此提出治理农村水贫困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进一步发展节水农业模式、强化农村水务建设、健全农村水权管理系统、关注农村饮用水安全与水环境问题、营造农村水贫困与经济贫困“双赢”格局、建立我国农村水资源援助战略六个方面。 其次,粮食问题与农村水资源问题息息相关,粮食贸易作为连接国内与国际以及国内区际间市场的一个桥梁,是政府运用宏观调控保障国家和区际间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粮食贸易必然引起隐含在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资源生态要素”的流动,目前此方面只有虚拟水的研究成为热点,对于虚拟耕地以及虚拟生态要素(化肥、农药、农膜)的相关研究鲜少,且虚拟水的研究也多是从正面角度论述虚拟水流动对国家及地区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方面的保障作用,忽视了虚拟水流动对国家及地区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资源、生态、经济效应研究。因此,对我国2000年和2008年粮食贸易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量进行估算,并对其产生的资源、生态、经济效应做出分析。 最后,提出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稳定农业安全以及支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虽然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上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所付出的资源与环境代价也是相当沉重的,在城乡、区域之间的统筹发展上问题也比较突出,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在粮食生产上农民、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这三方的利益取向不同甚至是矛盾的,即国家要食物保障和生态保护、地方要财政和政绩、农民要增收。我国农业面临着众多发展瓶颈,因此要在认清国情和世情的前提下,找到协调好国家、地方和农民利益的途径,从而最终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正是基于以上各个方面的考虑而提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决策。 此外,对于现阶段农村水贫困及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资源生态要素理论的研究缺陷要给予重点关注,为未来开展更为详尽的科研及实践工作夯实基础。
【图文】:

中国农村,空间格局,贫困地区


困空间格局划分为高水贫困地区、中水贫困地区和低水贫困地区,其中高水贫困宁夏、海南、天津、甘肃、山西、吉林、重庆、新疆、贵州、内蒙古;中水贫困陕西、青海、上海、辽宁、福建、黑龙江、安徽、北京、江西、湖北、河北;低地区为广西、云南、河南、浙江、湖南、山东、江苏、广东、四川、西藏(见图 2.1

关系图,中国农村,发展状况,关系图


别年份有些地区的农村水贫困程度出现反复。对于这种突发因素加剧区域水贫困程度的情况需要给予重点关注,一方面要加大监管排查力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改变过去粗放经营模式,实行高效、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发展节水生态农业;另一方面要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国家给予更多技术、政策及财政补贴支持,进而有效遏制农村地区水贫困的继续恶化。水资源虽然作为可再生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过度开发利用势必会破坏其循环更新能力,使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加剧区域水贫困程度,且一些地区存在着严峻的水贫困与经济贫困交织的恶性循环压力,此外还有一些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其农村水贫困形势却十分严峻,可见广大农村地区为整个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及经济利益的牺牲。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3.213;F32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健;邵江婷;董芳芳;;农民权益保护视角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孔凡斌;;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究进展及中国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陶卓民;林妙花;沙润;;科技旅游资源分类及价值评价[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4 孙才志;陈丽新;刘玉玉;;中国省级间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评价[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5 何栋材;徐中民;王广玉;;水贫困测量及应用的国际研究进展[J];干旱区地理;2009年02期

6 孔凡斌,魏华;森林生态保护与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7 张惠远;刘桂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J];环境保护;2006年19期

8 闵庆文;甄霖;杨光梅;张丹;;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J];环境保护;2006年19期

9 胡振琪;程琳琳;宋蕾;;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想[J];环境保护;2006年19期

10 洪尚群,段昌群,陈国谦,叶文虎,吴晓青;生态补偿的融资——生态融资[J];江苏环境科技;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2617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17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d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