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

发布时间:2020-04-08 15:12
【摘要】: 黄土丘陵区属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严重地限制着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沟沟岔岔的小泉水和沟道浅层地下水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如果能把这些水资源通过小工程措施聚集起来,加以应用推广,对发展当地的高效设施农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环境恢复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在对黄土丘陵区水资源的组分构成、基本特征、现状与分布、水资源利用现状与潜力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该区整体水资源开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1)水资源供应时空分布差异与作物需水矛盾--作物适雨避旱种植制度,提高降雨利用能力;(2)提高土壤水分供应能力--土壤水库经营;(3)开发径流水资源--雨水汇集、径流拦蓄技术应用;(4)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应用推广节水补灌技术。 通过对流域降雨、径流、土壤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农林草生长供求关系的研究,提出降雨、土壤水、径流(小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体系,达到三水协调、高效利用。具体为:调整作物产业布局结构、适雨种植;采取生物、工程措施保护、调控土壤水分持续供应能力;开发利用小水资源;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水平,进而达到治理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 论文在对黄土高原丘陵区沟壑区水资源各组分(降水、土壤水、泉水和河川径流)在空间上呈梯层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说明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上也具有明显的梯层特征,并结合导师课题组承担的国家任务在延安燕沟流域开展了示范推广,形成了一个以“存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截住地下水”为特点,多种模式水资源高效梯层开发利用体系,效益显著。 鉴于该区小水源(泉水)、河流地下径流稳定性高,集雨潜力巨大,建设小水源工程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在同类区推广。建议采取有限水源的节水补灌措施,研究节水补灌的用水制度、优化选择节水技术,在同类型区推广。
【图文】:

变化过程图,延安市,玉米,耗水


将直接影响作物收成的丰歉。从延安市多年平均降水旬分配特征曲线和玉米、苹果生长季中旬耗水变化过程线(图1.2)可以看出:①在 4 月下旬至 10 月中旬的作物生长季内,降水有两个明显低谷,即5 月上中旬和 8 月中旬;②对苹果树而言,5 月上、中旬正值苹果树开花座果期,8 月中旬是苹果果实膨大期,这两个时期也是苹果树需水关键期,这时如能补充灌水,则将有利于苹果的高产稳产;③对玉米而言,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正值玉米拔节抽穗期,耗水量最大,易受旱减产,如能适时补充水分,将有利于玉米丰产。图 1.2 延安市多年平均降水旬分配特征曲线和玉米、苹果生长季中旬耗水变化过程线Fig.1.2 The curve of ten-day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annual rainfall and chang process of waterconsumption of corn and apple tree in the growth seanon in Yan’an.可以得出结论,根据本区的降雨旬分配特征,在路旁、荒坡开挖集雨水窖,灌溉补水,对缓解苹果和秋粮作物需水关键期的干旱,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7,18]。1.6.2 从延安市春旱发生规律看集雨补灌的必要性延安市 90%的粮食作物和果树为秋作

过程线图,延安市,降水量,比值变化


对延安市49年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延安市4~5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6mm程线如图 1.3。若假定,某年 4~5 月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 70%以上者(不)为大旱年,,减少 50.1~70%者为中旱年,减少 30.1%~50%者则为小旱年,则在记载中(1952~2000 年),共发生大旱年 4 次,平均 12.3 年一次;中旱年 4 次,.3 年一次;小旱年 8 次,平均 6.1 年一次。49 年中共发生大中小春旱 16 次,平一次(见表 1.4),大体上是 3 年一次。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因此,在本区搞农业和生态工程建设,我们必须立足于抗旱。由表 1.4 还可看出春旱中,造成春夏连旱的(不计 2000 年)8 次,平均 6 年发生一次。在产量统计干旱中,成灾的 11 次,减产幅度为 1.7%~43.3%,平均为 15.5%。由此可见,展集雨补灌,以丰补歉,灌救命水,是十分必要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V213.9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建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9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19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0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