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面向再生资源产业的逆向供应链多方合作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7 01:58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大量的现代电子设备进入人们的家庭和生活,未来十年,,我国废电器电子的年产生量和总量还将达到一个新高度,面临着严重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的压力。因此废电器电子产品的利用处置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资源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文对国内外再生资源产业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发现国内以逆向供应链各成员利益以及政府激励为切入点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本文选择面向再生资源产业的逆向供应链多方合作机制研究。 首先,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已经取得的成就,并通过比较总结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用户、供应商、回收商、拆解商等逆向供应链的实体间合作关系列举了目前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回收利用体系最常见的三种运行模式。 然后,根据再生资源产业三种运行模式利用定价模型分别得出产品价格及逆向供应链各成员的利益分配,通过比较得出最有利于消费者的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政府管制,通过博弈得出政府需要进行管制并计算出政府对企业的激励手段与纠正措施。 最后,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天津市过去十年废旧家电的趋势分析以及未来五年废旧家电的预测量,根据产业区企业生产能力对其回收商和拆解商的盈利能力进行计算,进而得出政府为了逆向供应链成员的收益平衡而需要采取的相关补贴措施,并提出再生资源产业的回收体系与保障措施。
【图文】:

总体框架,论文,逆向供应链,多方合作


4作者自绘章:绪论。本章主要对撰写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主要内容进行评析,着重对再生资源产业和逆向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章:相关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逆向物流理论和生产商责任延伸制理论进行了的评述,为研究面向再生资源产业的逆向供应链多方合作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章:再生资源产业与逆向物流。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总体现状进行介绍,津市目前再生资源利益相关者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再生资源产业回收利用种运行模式以及企业之间协作敏感度的研究方法。章:多方合作定价策略及利益分配研究。本章运用博弈论对逆向供应链中多方调定价及收益分配,通过算例进行验证并对相关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章:案例分析——以子牙产业园区家电产业链为例分析多方合作机制。对天津年的家电预测以及子牙产业区逆向供应链中回收企业和拆解企业的定价过程

路线图,论文研究,来源,作者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05;F274;F426.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兆华;尹建华;;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毛海军;吉星照;;基于随机期望值模型的不确定环境下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选址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6年S1期

3 冯慧娟;鲁明中;;德国废弃物回收体系的运行模式[J];城市问题;2010年02期

4 王文宾;达庆利;;考虑消费者利益的逆向供应链利润分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金晓红;储江伟;崔鹏飞;张铜柱;田广东;王虎;;汽车再生资源利用系统建模分析[J];系统工程;2008年07期

6 郭亚军;李少江;赵礼强;;基于第三方的一类闭环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年05期

7 贺培;姚俭;;第三方回购逆向供应链系统定价策略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 韩立琳,胡晓峰;我国电子废弃物立法的困局与出路[J];环境保护;2005年05期

9 程会强;;关于推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思考[J];环境保护;2006年17期

10 解振华;走循环经济之路 实现可持续生产与消费[J];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段宁;[N];科技日报;2005年

2 诸大建;[N];文汇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贡文伟;逆向供应链合作模式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殷向洲;基于演化博弈的闭环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柯宏;我国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模式的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2 徐坤龙;基于博弈分析的电子产品逆向供应链渠道利益协调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菁;基于EPR的再制造中的战略决策与合作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潘建国;逆向供应链的合作模式及利益分配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30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30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2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