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资源保护理论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20:22
【摘要】:渭河既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随着陕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渭河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河道生态水量不足,水污染加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污染防治工作,始终把渭河治污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战略地位。本文在分析渭河水文水资源特性的基础上,运用河流纳污总量控制为主线的江河流域生态保护方法,建立了一维河流污染物计算模型,以水功能区为控制单元,对渭河干流陕西段水功能区设计水文参数、纳污能力以及各行政区纳污红线控制指标进行了研究计算,提出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保护理论,并针对保护理论成果提出了解决渭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分析确定了渭河干流陕西段设计水文参数。本文根据国家对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的技术要求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GB/T25173—2010)的规定,选取渭河干流陕西段的林家村、魏家堡、咸阳、临潼和华县等主要控制水文站长系列实测流量资料,运用水文统计方法对历年最枯月流量进行统计,同时运用经验频率公式进行排频计算,得出90%保证率历年最枯月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并利用各水文站实测流量、流速资料,建立流量—流速关系曲线,确定得出设计流量下的设计流速。 (2)计算了渭河干流陕西段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本文根据《陕西省水功能区划》对渭河干流陕西段各水功能区的划分与水质目标值,并结合2008年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完成的《陕西省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报告》中对渭河干流陕西段排污口和排污量的普查成果,依据《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GB/T25173—2010)对河流基本情况的概化规定,经计算分析决定采用河流一维模型进行概化计算,得出了各水功能区和各行政区COD、氨氮的纳污能力值。 (3)对基于渭河干流陕西段各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理论计算成果进行了水文资料、数学模型选用以及参数确定的合理性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水文资料为各水文站实测资料,且经过了资料整编,可靠、合理;数学模型的选用是根据本文对表3.1计算得出Q值为143m3/s,以及《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GB/T25173—2010)当Q小于150m3/s时可采用一维数学模型来计算水域的纳污能力的规定,综合选用的;参数的确定则运用了实测和类比分析两种方法,通过水质现状及纳污能力计算结果沿程变化趋势对比分析,确定其合理性。 (4)研究确定了渭河干流陕西段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管理指标。本文在计算得出渭河干流陕西段各水功能区及各行政区纳污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污染物入渭调查结果,以水功能区为控制单元和研究对象,以调查的现状入河量和水体纳污能力为控制依据,根据两者的大小关系确定渭河干流陕西段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管理指标。即:若现状入河量小于水体纳污能力,则将现状入河量作为渭河干流陕西段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管理指标;若现状入河量大于水体纳污能力,则将水体纳污能力作为渭河干流陕西段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管理指标。 (5)提出了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资源保护的管理与工程对策。本文在分析研究并提出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资源保护理论的基础上,按照中、省的要求和部署,并结合目前我国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内容和实际,提出了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十二五”水功能区达标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及水质监管能力等管理对策和保障生态基流的调水工程、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等工程对策。提出管理对策是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资源保护的软件和制度建设,提出工程对策则是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资源保护的硬件和能力建设,二者缺一不可。本文认为,,目前渭河水污染严重,唯有采取管理和工程两大对策而且两大对策都要抓都要硬,才能彻底解决渭河水污染问题。
【图文】:

分布图,渭河水,分布图


但较大支流集中在北岸,水系呈扇状分布(图 2.1)。图 2.1 渭河水系扇状分布图2.1.2 地形地貌渭河流经关中断陷盆地,该区域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东止潼关,东西

渭河,北山,洪积扇


南北宽 30—80km,总面积 1.91 万 km2,占全省面积的 9.3%。地势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自山前向盆地中心,分布着洪积扇—黄土台塬—河流阶地等地貌。盆地中部地势较为平坦,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是陕西省工农业生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秦岭山前洪积扇主要堆积粗粒物质,常具较大的厚度;渭河流域北部分布着以子午岭、北山、黄龙山为代表的黄土高原,海拔 900~2000m;南部分布着以秦岭为主线庞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多为海拔 2000m 以上的高山,是渭河南岸众多支流的发源地;秦岭北麓是渭河水量的主要补给源之一,北山南坡是渭河泥沙的来源地之一,渭河既承接着南山的来水,又承接着北山的来沙。北山山前洪积扇颗粒较细,大部分被黄土覆盖。见图 2.2。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V213.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瑞阳;;水资源保护流域化管理的实践研究[J];地下水;2016年04期

2 耿雅妮;张军;魏璐;;两种铝盐混凝剂对不同原水最佳混凝效果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峗;污水厂SBR工艺提标改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51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51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7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