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0:27
【摘要】:河北省水资源严重缺乏,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传统水资源仅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河北省有丰富的土壤水可以开发利用,土壤水是一切陆生植物的水分吸源,是进行农作物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河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土壤水资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解决河北省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开发利用的前提,依据土壤水资源与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综合考虑影响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各类因素,以利于土壤水资源承载力 评价的计算。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概述了研究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意义,国内外对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河北省土壤水资源的分区概况,以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2.写出了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写出了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写出了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写出了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3.开始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评价与计算方法,根据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挑选出最适合本文评价研究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然后细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具体过程,并给出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框图。 4.详细写出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根据不同频率年分别对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5.综合分析第四章的评价结果,提出了对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的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提高措施。 本文最后一章是结论及建议。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本文的结论为:本次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在不同频率年里取得了满意的评价结果。其结果有利于河北省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旨在客观分析评价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为河北省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进行深入研究,高效利用土壤水资源,实现节水提供前了提条件。
【图文】:

示意图,土壤水资源,示意图


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中,强调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强调了土壤互协调,并充分考虑了不同生态环境,土壤水资源量包括的不同内容。由于水(且为了保证作物不被“烧苗”,此时的水应为淡水)、肥、气、热、光些因素相互协调,土壤水资源所支撑的农业经济才有实际意义[54,55]。另外,差异、降雨量的差异以及各个植物需水量的差异,土壤水资源承载力分为两有天然降雨的自然一元模式和自然——人工灌溉二元模式下的土壤水资源对支撑能力[56]。究的目的是确定可以被农业利用的那部分土壤水,具有资源替代作用的土壤,只有作物根系活动层内以及相应的水分补给层的水分才能被作物利用。因那部分土壤水是本次研究的核心[57]。土壤水资源各部分具体内涵见图 2-2。

地理位置,土壤水资源,山麓平原,太行山


4 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的土壤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4.1 太行山山麓平原区的基本情况河北省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植被种类繁多,土壤水由于其存储和运移与土壤质地、土层结构息息相关,从而使不同地区土壤水的存储有很大的差异。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降雨和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水资源所发挥的潜力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对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时,首先应了解分区的基本自然情况。图 4-1 为研究区的地理位置图。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V2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敏;徐征和;彭利民;朱运海;徐秀凤;;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赵铁云;尉晓松;孙爱民;;保定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河北水利;2011年08期

3 姜浩;;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4期

4 蔡建丽;雷晓云;;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石河子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人民珠江;2011年03期

5 曹麟;刘家宏;秦大庸;桑学锋;王明娜;刘淼;;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山西生态小水电建设[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1年06期

6 刘雷雷;;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J];地下水;2011年04期

7 朱光亚;邵坚;王英臣;徐建新;;河南省引黄灌区水资源承载力浅析[J];灌溉排水学报;2007年S1期

8 吴涛;汪洪洋;;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徐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北方环境;2011年07期

9 刘慧;蔡定建;许宝泉;余长林;;基于因子分析和熵权法的赣江源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10 卢超;王蕾娜;张东山;张亚雷;;水资源承载力约束下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J];资源科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2 佟长福;李和平;;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5 杨雪梅;石培基;宫继萍;董翰蓉;张光永;;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适度规模研究——以石羊河流域凉州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夏军;;华北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崔振才;程兴奇;肖汉;赵德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及应用[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晓炜;刘喜峰;牟丽丽;李兆宇;;BP神经网络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9 孟丽红;陈亚宁;;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层次评价[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10 周阳品;;多目标决策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海军;两当县水利建设提升水资源承载力[N];甘肃日报;2009年

2 采访人 本报记者 邢开成 通讯员 刘学锋;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面临挑战[N];中国气象报;2011年

3 刘怡林;建立公路路基和桥涵地基承载力评价方法[N];中国交通报;2009年

4 王静江;水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隐忧吗?[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刘昌明;论开发与保护关系[N];中国水利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富永 实习生 范道瑛 林柏安;北京“水之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赵雪雁 张志良;建设生态经济型城市[N];人民日报;2003年

8 记者 王莉;玉树地震灾后重建选址大幕拉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9 李真;维持长江健康生态[N];中国水利报;2004年

10 王磊;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扶贫工作[N];铜仁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王飞;安定性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在海洋地基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杨永德;漓江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4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5 王天勇;我国城市商圈生态演进规律及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艳红;新疆艾比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文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水循环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邓红卫;典型矿山地下水防治与资源化调控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王启尧;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然;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倪滕南;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任建蓉;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慧;基于统计学法的赣江源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安全对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占永;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预测模型及软件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付一夫;基于SD模型的霍林郭勒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8 丛远飞;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饮马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李宜革;旅游海岛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10 李洁美;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61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61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d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