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16:19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世界各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许多大城市都将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威胁,有些国家甚至已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兴衰。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使这种矛盾更加突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瓶颈。正确认识和预测我国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状与前景,从而采取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的未来有着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研究,都没有形成统一、公认的定义、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本文针对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及其应用开展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的问题及特点出发,总结分析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背景,着重探讨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系“一定区域、一定时段,维系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资源系统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规模”新的概念。深入剖析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首先总结分析了城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体系,提出了水环境承载程度指标。然后,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从量化研究的角度,建立了基于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体系。模型中考虑了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具体量化,及水资源转化关系、水资源与人口—工业—农业关系、人口—工业—农业相互制约关系、水环境~经济协调状况约束和生态环境容量约束。在计算思路和方法上,变常规“仅考虑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水资源供对需的满足程度”为“根据水环境控制目标和水资源利用转换关系反推水资源承载能力”,并用人口数、工业产值、农业产值等多指标来表征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使计算结果更贴近实际。 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计算模型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郑州市为实例,开展了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应用研究。首先分析了郑州市区域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水资源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指出郑州市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着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利工程老化、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过量开采、水土流失较严重等问题。在收集大量水文、地理和社会经济资料的基础上,计算了郑州市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了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对郑州市2005、2010、2015、2020、2025、2030年六个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进行了预测。以此为基础,对郑州市现状条件下及其不同调控措施和规划水平年相应的水资源承载程度进行了评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 价,结果显示,现状条件下郑州市水资源承载程度指标为I二5.61,属于严重超载。分析 确定了郑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的参数和相关关系方程,选择城镇人口数、农村 人口数、工业产值、有效灌溉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计算了各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承 载能力。分析了现状条件下郑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可利用量之间的关系、水资 源承载能力与污水处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外调水量与污水处理率同时变化对水资 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得到了随着外调水量增加和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急剧增加的结论。根据承载能力计算结果,提出了郑州市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对策和 措施。应用研究表明,本文建立的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和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同时也为郑州市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是大系统多目标优化问题,以计算变量和约束条件多 而复杂为其特色。本文仅是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与研究。由于该课题涉及面宽、理 论复杂,以及时间有限,本文所做工作还不充分,取得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如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度量、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度量以及新的动态模拟技术 和模型的应用是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内容。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V2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茂燕;汪民乐;毕义明;;最大承载力火车售票模型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1年08期

2 韩晓斌;;路面结构承载能力评价[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8期

3 邵斐;蒋国平;;基于社团结构的负载传输优化策略研究[J];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4 马晓明;;旧桥的维修与加固[J];民营科技;2011年07期

5 张宇;;砖混砌体开裂原因及其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6 刘建国;陈霁明;庄晴;;浅议钢筋表面性质对钢筋与砼之间黏结的影响[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7期

7 吴素芳;徐升荣;;合理截面梁实验[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3年01期

8 蔡发山;;常见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9 崔金草;顾丽娟;;浅析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J];科技资讯;2011年21期

10 胡荫林;;多功能机械传动试验台的研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少平;吴京;胡孔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次内力[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8年

2 陈士林;王明洋;钱七虎;潘越峰;;坑道围岩的承载能力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树屯;;大跨度钢结构设计施工若干问题的建议[A];中国钢结构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暨2006年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湘生;;泥岩冻结壁承载能力的研究[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明年;李志业;胡学林;;不同初期支护对提高围岩承载能力的试验研究[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6 刘树屯;;奥体工程大跨度钢结构设计施工若干问题的建议[A];中国大型建筑钢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C];2007年

7 范华林;陈浩然;;点阵夹层承力筒结构承载能力预测分析[A];2009年度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龚友根;贺玲凤;;几何缺陷对圆柱壳稳定承载能力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袁万城;崔飞;张启伟;;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的应用与发展[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王明年;何川;关宝树;;格栅拱和长锚杆支护效果的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韩虎忠 裴永胜;提高园区承载能力[N];榆林日报;2010年

2 记者 田黎瑕;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快速提升[N];太行日报;2011年

3 ;市政建设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N];邯郸日报;2011年

4 记者 徐榕蔚;提高承载能力 完善城市功能[N];威海日报;2011年

5 通讯员 黄智仁;雷州提升项目承载能力[N];湛江日报;2011年

6 艾卫平 委员;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提升城市承载能力[N];营口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屈万日;强化城市的生命线[N];黑龙江日报;2000年

8 记者 马芳;首府城市承载能力“由弱到强”[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9 邓榆青;提高产业承载能力[N];科技日报;2004年

10 邵益生(作者单位: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城市水问题与城市水战略[N];中国建设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基于生态的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2 吕松;私人部门投资城市水行业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3 李松辉;碳纤维布加固桥梁的设计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王宇航;PIII&D表面复合强化层的耐磨损性能和膜层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史光华;北京郊区集约化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庞清江;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调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7 肖望强;高性能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传动啮合机理及承载能力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

8 禹智涛;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可靠性评估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9 郭海丹;水资源承载能力基础理论及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代艳杰;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设计与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培娟;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2 郭琦;钢筋混凝土梁承载能力的动力试验法预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3 徐杰年;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弹塑性静力仿真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宋全香;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郭绪元;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弹塑性应力和承载能力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石飞停;基于荷载实验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检测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章建招;挤扩支盘桩的承载特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8 陈平;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承载能力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熊德新;钢管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构件性能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薛继忠;桥式起重机桥架结构承载能力评估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65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65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d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