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秦岭南北环境变化人类影响因素比较研究——以水资源为例

发布时间:2020-05-18 06:45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类正在改变着自然界的收支平衡,自然的承载力正在不断地下降,这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恶化。因此,当前摆在人类面前最迫切、最紧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与人类影响相关的环境变化,目的是要制定有效的方针、政策来指导人类活动。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水资源,因此对水资源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国内虽有一些衡量人为因素对水资源影响程度的研究,但由于所处地区自然条件大不相同,目前尚无公认的评价人类因素在水资源变化中所占比重的模型可资借鉴。本文在秦岭南北环境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原因研究的基础上,选用陕南汉江和关中渭河年径流量长期水文观测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方程并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人类因素对不同时空尺度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及河川径流演变的驱动力。 研究得到以下几点有意义的结论: 1.秦岭南、北部地区人口增长幅度是不相同的,关中地区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大于陕南;水资源分布不均,陕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关中地区水资源缺乏,人均水资源量变化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绝对数量上看,陕南地区下降的速率要大于关中地区,从相对数量上看,关中地区下降的速率要大于陕南地区。 2.自然脆弱度与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量之间存在着较好的耦合性。关中地区是脆弱度高值区与人口密度的高值区和人均水资源量的低值区的耦合,陕南地区是脆弱度的低值区与人口密度的低值区和人均水资源量的高值区的耦合;人口的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脆弱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3.80年代后期,秦岭南北河流的径流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绝对数量上看汉江减少量要大于渭河,从相对数量上看渭河要大于汉江。1984年以来的渭河、汉江径流减少与这段时间修建的水库蓄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人为因素对渭河径流的减流影响程度从80年代末的不到20%,上升到90年代的50%。汉江流域径 流的减少受人类因素影响处于波动状态,其平均减流影响程度为25%,近年来其 影响程度在10%左右波动。 4.秦岭南、北部地区农业用水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的水 浇地面积,关中地区是陕南地区的15倍;径流的变化可以影响水田面积的变化, 而近年来水田面积的不断减少并没有影响径流量的变化;关中地区有效灌溉面积 要远大于陕南地区,近年来有效灌溉面积的不断减少,也没有影响径流量的变化。 5.秦岭南、北部地区生活用水量在逐年增加。两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例都在逐渐增高,人均需水量不断增长,关中地区非农业人口增长是陕南的3.5 倍,如果按人均用水量相同计算,那么非农业人口生活用水量也将是陕南的3.5 倍;各大城市生活用水,主要是以开采地下水为主,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会间接引 起地表径流的减少。 6.秦岭南、北部地区随着工业产值的增加,耗水量也随之增加,造成了水资 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两地之间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差异越来越大。 7.近几十年来秦岭南、北部地区人类的水土保持措施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关 中地区和陕南地区的水资源却明显减少,尤其是地表径流减少的趋势更为剧烈。 因此本文认为,对于降水日益减少,气温日益升高的关中地区,生态恢复应该以 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为辅,陕南地区可以两者并重。
【图文】:

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秦岭,人口密度


3.2.2.2关中、陕南人均水资源量空间变化比较首先,本文对秦岭南北各县的人口密度进行了分析(图3一8)。从图3一8中可以看出,关中地区的人口密度要远远大于陕南地区,人口密度过大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对水资源。在关中地区除了陇县、麟游、旬邑、太白和丹凤的人口密度较小外,其他各县市都大于170人/kmZ。而陕南地区只有汉中地区人口密度较大,超过了530人/kmZ,其他各县人口密度较小。从秦岭南北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布图(图3一9)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关中地区

分布图,水资源量,秦岭,分布图


3关中、陕南人均水资源量变化对环境脆弱度的影响由图3一10分析可得,关中地区环境脆弱度的分布比较复杂,但仍具有一定的。关中西部环境脆弱度最高,东部次之,中部脆弱程度最低;从地貌类型分关中地区自然环境脆弱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和渭北旱源,其次是黄岸。陕南地区脆弱度的分布南北差异十分明显,,秦岭山地为高值区,汉中盆低值区,东西差异不明显[63]。比较图3一8,图3一9与图3一10不难发现,自然度与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量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祸合性,即关中地区是脆弱值区,与人口密度的高值区和人均水资源量的低值区祸合较好,陕南地区是度的低值区与人口密度的低值区和人均水资源量的高值区祸合较好。这说明的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脆弱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另外,张俊香所采用的指标分别为:年平均温、年降水距平、年降水变率、温、极低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七种评价指标[63〕,其中并没有考虑到人素与水资源因素。为了深入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这两个因素进行新的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V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立华;;孝感水资源节约保护之对策[J];节水灌溉;2011年07期

2 ;《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开始实施[J];给水排水;2011年09期

3 汪节;经明;;浅析上海城市河道水资源的治理与保护[J];技术与市场;2011年08期

4 刘明生;马勇;;关于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再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年04期

5 李丽南;温薇;;基于循环经济下水资源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1年36期

6 曹萍;;托什干河流域水资源探讨[J];科技资讯;2011年23期

7 李杰;谭国明;杨庆红;王宏;;滦河流域1965—2008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水资源的影响[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3期

8 王衍祯;;园林水景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7期

9 王长亮;吕金明;;矿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09期

10 张利;王丽清;;沈阳市苏家屯区地下水动态分析[J];科技资讯;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玉霞;王宝鉴;张强;王劲松;杨选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影响评价[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冯筠;;关于水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与西北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杨莲;杨平;;贵州省人口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梁瑞驹;王浩;杨小柳;;水资源科技的发展与展望[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陈露;;水与食品加工[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黄霞;董邦俊;;水资源的刑法保护[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7 郭杰昌;;北仑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东盟水电事业的合作和发展[A];广西水利厅厅庆征文选集(1)[C];2004年

8 张美玲;陈昭玉;夏云海;;滕州市近50年水资源的气候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杨金莲;朱浩;刘擎;闫雍;陈娇;;岳阳市水资源特征及合理利用开发与保护的思考[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乔光建;李素丽;;基于生态水文学原理的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民生;水,仍然是个问题[N];闽南日报;2006年

2 张家诚;水与水资源[N];中国气象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蔡小伟 赵鹏;水资源大省怎样止渴[N];人民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张锐;水资源大省的缺水之痛[N];云南日报;2005年

5 记者 夏静邋通讯员 郭铁军;国内外水电专家齐聚三峡 共同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6 郭艳民;残议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N];黄河报;2008年

7 记者 张义成;依托水资源 走新型发展道路[N];南充日报;2008年

8 赵岳昌;建立水资源公平配置机制[N];武威日报;2008年

9 徐宗学 张志果;埃及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N];中国水利报;2008年

10 记者 管青山;节约水资源 保护生命线[N];云南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顺久;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宋松柏;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雷玉桃;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4 冯宝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5 赵斌;基于水丰度的区域水资源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6 岳春芳;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7 陈茂山;海河流域水环境变迁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历史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姜纯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姜文超;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及其量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王济干;区域水资源配置及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松华;建立黑龙江省新型水资源补偿机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2 吴洪寿;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李清平;山东省沿黄地带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柳建平;河西地区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伟东;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付忠志;昆明市污水资源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梁慧稳;流域集成化水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8 冯业栋;重庆市水资源现状及节水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牛r

本文编号:2669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69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6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