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陇南市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02:14
【摘要】:土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安全已成为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耕地资源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基础,与农民的利益切身相关,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耕地资源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 本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耕地资源安全文献资料基础上,从耕地资源安全的内涵入手,在原来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耕地质量安全、耕地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增加了耕地社会安全,赋予耕地资源安全新的内涵。围绕耕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四个方面构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对陇南市耕地资源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归纳出耕地资源安全在陇南市的地域分布规律,找出制约陇南市耕地资源安全的障碍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陇南市耕地资源安全的途径。 论文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方案。 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由于耕地资源安全隶属于资源安全,并且与生态安全密切相关,故在本部分分别介绍了资源安全综述、耕地资源安全综述、生态安全综述。 第三部分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思路。介绍了耕地资源安全的内涵界定、耕地资源安全的评价原则以及评价方法。 第四部分是耕地资源现状研究。主要介绍了研究区概况、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条件以及耕地资源现状。 第五部分是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本部分首先在分析耕地资源安全影响因素基础上分别构建陇南市耕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对耕地资源分项安全进行评价,最后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得出陇南市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结果,从中找出制约耕地资源安全的障碍因子,并提出耕地资源安全实现途径。 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建议。
【图文】:

陇南,专题研究,土地类型,变化图


了十 分 严 重 地质 灾 害 和次 生 灾 害。 据 国 家 地震 局 的 测评 , 这 次 接 经 济损 失 42 2 . 6 1 亿元 , 造成 的 隐形 损失 更 是难 以估 计 , 是 受灾 最 严 重 的地 区 。 这 次 地 震 的破 坏 程 度 ,远 远 高 于以 往 的 任 地 震共 导 致陇 南市 毁 损耕 地 1 43 5 7h a ,灾 后耕 地面 积 减 少 为 5基 本农 田 99 07 h a , 灾后 基 本农 田面 积 减少 为 43 01 3 8h a ;损 毁17 00 h a ,灾后 居 民 点工 矿用 地 面积 减 少为 3 94 80 h a ;损毁 交 通 用用 地面 积 减少 为 31 77 ha ,损 毁 后未 利 用地 增 加 16 5 5 3h a ,灾 后 为 16 00 7 3h a —— 折射 出 耕 地资 源 生态 安全 、 经 济 安全 和 社会 安) 19 9 6 - 20 0 8 年陇 南土 地 利 用变 化 以耕 地 变 化为 主 6- 2 00 8 年陇 南 市 各 种 土 地 类 型 净 变 化 量 共 5 12 4 6. 9 ha ( 76 87 0 显 著的 是 耕地 和 林地 。 其 中 耕地 减 少 2 10 3 5. 3 h a( 3 1 55 2 8. 8 亩3 00 . 8 ha (3 0 45 12 . 2 亩 ), 其 他土 地 类型 变 化不 显著 , 故本 文 研

陇南,位图,丘陵,土山


图2- 1 陇南 市 区位 图 Fi g . 2- 1 Lo c a t io n ma p o f Lo n g n a n c it y 地 貌条 件 陇南 市 地 处秦 岭 山 地西 段 , 俗 称 西 秦 岭山 地 。西 秦 岭 又 以 徽成 盆 地 和西 汉 水 的 宕 昌县 中 部 为 界, 分 为 南北 秦 岭 ,南 秦 岭 山 体切 割 较 深, 山 势 高 陡, 多 土 地 ; 北 秦 岭 切 割较 浅 ,山 势 低 缓 , 多 黄 土山 塬 丘陵 。 全 市 山 地 面 积 占总 土 地 的 90 %以 上 , 丘陵 盆 地 不 足 10 % 。境 内 地 势 西 北 高 ,东 南 低 ,平 均 高 差 约 10 0 最高 海 拔 41 3 4 米,, 最 低 海拔 57 8 米。 主要 河流 有 嘉 陵 江及 其 西 汉 水、 白 龙 白 水 江 及其 一 、 二 级 支 流 。本 区 地 貌绝 大 部 分 为中 切 割 、中 山 地 区 ,且 大 范 切割 程 度类 同 , 大 体 分 为 以 下五 个 地 貌类 型 :东 北 部 深 、 中切 割 中 山 、丘 陵 区、 北 部中 、 浅 切 割 中 山 、丘 陵 区 、西 北 部 深 、中 切 割 山地 、 山 塬 区 、中 南 中 切割 高 、 中山 河 谷 区、 东 南部 深 中 切割 中 、低 山 狭 谷区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32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琳,杨同利,张明杰,许月明;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及评价——以河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05期

2 吴文盛,朱军,郝志军;耕地资源的安全评价与预警[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5期

3 刘俊章,刘连兴,刘书忠;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牛星,欧名豪,李晓刚,吴静;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年02期

5 金建君;王玉海;刘学敏;;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分析[J];生态经济;2008年11期

6 蒋蔚然;山东省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J];资源科学;1991年06期

7 李应中,毕于远,杨瑞珍,梁佩谦;我国耕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抉择[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6年04期

8 马新文,栗波;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耕地资源的保护[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3期

9 黄贤金;江苏省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10 耿庆彪,侯青;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木;马虹;;新疆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摘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孙小芳;季彪俊;;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思考[A];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3年

3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及其区域差异[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4 孙习稳;杜新波;;对建立我国新时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丁玲玲;林爱文;;GIS和统计分析软件支持下的湖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秀红;傅小锋;;耕地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姚立英;;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陶军德;王振亚;伏荣林;;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邓先瑞;严玲;杨淑玲;;湖北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10 邓红蒂;;我国土地资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全利;建立耕地资源安全体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2 记者  潘绣文;保护耕地资源 促进农业发展[N];福建日报;2006年

3 通城县国土局局长 刘幼明;狠抓节地增效 促进长久发展[N];咸宁日报;2009年

4 通讯员 刘海涛;梨树加大耕地保护工作力度[N];四平日报;2008年

5 张晓松;政绩考核不改革,就看不住偷偷卖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张锰;别让“豪华公墓”夺了生者的饭碗[N];中国社会报;2006年

7 张庆;开展微藻研究 缓解粮食压力[N];中国渔业报;2010年

8 厉征;提高耕地占用税率 严格保护耕地资源[N];中国税务报;2005年

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陈印军;我国真的有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吗?[N];农民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周者军;陇南市8.1万人告别贫困[N];甘肃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蓓蓓;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田有国;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4 黄凤兰;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5 贾士靖;农业资源的现代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6 侯力;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成丽;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8 张文开;福建省耕地资源优化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孙钰霞;重庆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斐;河北省山区耕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宁文波;陕西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颖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其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4 何浩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孙小芳;福建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及其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6 范丽丽;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安全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7 冯彬彬;河南省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邴广路;陇南市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田晓红;山西省永济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10 吴俊峰;山西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75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75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5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