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福建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3 05:06
【摘要】: 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福建省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和理论分析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应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对福建省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通过对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分析得出福建省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福建省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可行的相应的对策措施。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和存在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对相关概念的界定;本文的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的介绍。包括指标的选取、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和文中用到的数据的来源。 第三部分是对福建省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计算1996~2005年福建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 ①与全国比较。福建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从1996~2005年一直处于富余状态,经济资源和水资源成为福建省的主要承载资源,对福建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起支撑作用,土地资源承载力亟待加强。 ②与华东地区其它省、市相比。2005年安徽省、山东省和江苏省的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福建、江西、浙江和上海则处于富余状态。福建、浙江、江西三省和上海市的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江西省和福建省在相对水资源承载力上的优势很明显。福建省的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说明了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与上海、江苏的浙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③福建省9个地市的相对承载力有较大差异,且每个地市的相对承载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一定的变化。闽西北自然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而闽东南经济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闽西北地区的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和宁德市的综合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泉州的经济资源承载力最高,厦门的经济资源承载力富余数量最多,宁德的经济资源承载力最低,它的超载数量也是最多的;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较低、处于超载状态的有厦门和莆田两市。 ④通过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出2010年福建省富余人口数大约为260万人。 第四部分是从相对资源承载力看福建省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三种相对资源承载力不协调;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处于严重超载状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局部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区域主体资源承载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闽西北生态环境恶化,闽东南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保护不力,资源利用效率低等。 第五部分提出对策。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严格控制人口总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
【图文】:

变化图,富余人口,福建省,变化图


图41996一2005年福建省富余人口变化图、Fl多Thocl拍叮geofthes卿1u:PoP议饱tioninFuJ歇丘om1996to2005“3.3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相比较华东地区是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华东六省一市”包括:山东省,江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上海市。同属于“华东地区”范畴的市,虽然在经济发展上有一些差异,但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方面有很似性和可比性。因此,以华东地区作为参照区,以2005年为参照年份,数据及承载指数见表4。根据表4的数据,,计算出2005年福建省、浙江省、省、江西省、安徽省、山东省和上海市相对于华东地区的综合承载力状况,5所示。表42005年华东地区耕地、水资源、经济和人口基本数据及其承载人口指数Table4Basiedataofeultivatedland,waterresouree,eeonomy,PoPulationandcan了ingcindexinEastChinaregionin2005年份总人口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GDPll·工gle

T恤,福建省,承载力,情况


图5加仍年福建省各地市相对资海承载力情况、F瞬T恤,认娜扛微叮f妞治亥房v赶b麟吨C街冲 dyOf淤。狱匕时犷嘛的枷~,讯拍仍与3.4.1从综合承载力上看。从表7、图5可以看出,2005年福建省各市综合资源承载力差别显著。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明显的地带。(1)综合承载力富余地带。主要是闽西北地区,包括: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和宁德市。2005年该地带四个地市富余人口为462.1万人,富余指数(富余人口/实际人口)为38.90/0。其中南平市和三明市富余数量较高,分别为富余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7;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福建省水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三明)[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1年05期

2 ;2011年福建省玩具产品监督抽查公告[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1年07期

3 ;资讯[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1年07期

4 ;资讯[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1年05期

5 ;福建省出台各项措施努力促进闽台交流合作不断深化[J];政协天地;2011年06期

6 ;2011年福建省机动车辆制动液产品监督抽查公告[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1年07期

7 王强;;“十二五”的坚定开步——福建省质监系统总结交流上半年工作[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1年07期

8 陈曦;;福建省莆田市欣达鞋业有限公司等2家单位加入我会[J];福建轻纺;2011年06期

9 ;八闽金融要讯(2011年5~6月)[J];福建金融;2011年07期

10 ;读编往来[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朝柱;;福建省电力与可持续发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2 边归国;黄若夫;;福建省放射性密封源现状及管理对策的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3 李双其;何松国;张金统;;福建省绑架犯罪现象透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4 陈松林;阳艳飞;;福建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朱鹤健;陈松林;李新通;曹文志;郑建闽;陈健飞;钱乐祥;朱连奇;;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以福建省为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杨晖;;福建省气象局信息网络建设方案[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7 吴安生;王文勇;王志勇;李津;;福建省2001年职业卫生监督抽查结果分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刘朝太;;福建省公路交通建设工程水土保持[A];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论文选编[C];2003年

9 许东宏;;福建省机械产品出口情况与简要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新;;福建省发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经济的探讨[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省科协;“2004年福建省十大科普项目”评选揭晓[N];福建科技报;2005年

2 潘心冰;福建省外汇账户试点改革解读[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3 林明辉;福建省一二一队钻探生产实现双过半[N];中煤地质报;2005年

4 记者 宣宇才;福建省政府依法行政[N];人民日报;2001年

5 实习记者 夏淮雨;福建省服务外包发展将全面“提速”[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6 庄则平;“一通百通” 信心更足[N];中国交通报;2006年

7 冯瑾邋夏佳波;福建省第四批援疆干部抵疆[N];新疆日报(汉);2008年

8 蔡小伟;福建省承诺今年办12件实事[N];人民日报;2004年

9 福建记者站 史蔓蓉 吴越;福建省旅:以诚信 稳健 创新打天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伟伟邋通讯员 廖志华;福建省发改委拟扶持79个“6·18”项目[N];海峡财经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开;福建省耕地资源优化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汤小华;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璞;福建漳州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练晓荣;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协同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克显;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福建农民教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6 黄庆法;台湾总督府的“对岸经营”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谢跟踪;基于组件式GIS的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春鹏;福建省金矿成矿特征和成矿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建洲;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宏观调控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姥

本文编号:2694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94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b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