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10:59
【摘要】: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其在一定地域范围和时间段内是有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区域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同时也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范畴。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工农业发展迅速,水资源消耗量大,水污染状况也比较严重,其水资源紧缺状况处于临界状态。如果不注重对区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保护,那么,济宁市必将面临着水质型和资源型缺水的严峻问题。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问题和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状况进行了相关论述,并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满足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时,水资源对各系统的最大支撑规模或能力。 本文第二部分根据水资源形成和转化理论对济宁市水资源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主要是对济宁市地下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地表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在不同频率下的数值进行计算,据此得出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经计算,济宁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3.9×108m~3,多年平均可利用量为32.2×108m~3。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该部分结合济宁市水资源利用实际情况,运用系统动力学思想建立了济宁市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确认模型有效的基础上,对不同参量的系统灵敏性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济宁市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发展型、生态友好型和协调渐进型三种方案。通过对这三种发展方案的系统模拟表明,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协调渐进型方案是水资源利用的较优选择。 本文第四部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经济发展型方案、生态友好型方案和协调渐进型方案进行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进一步证实了协调渐进型方案的优越性。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积极实施引水工程、加大地表水供水工程投资、实施节水工程、加大污水回用力度、合理控制经济发展速度、适当注重生态保护等促进济宁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图文】:

示意图,济宁市,位置区,示意图


图 2-1 济宁市位置区划示意图2.1.2 地形地貌济宁市地形以平原、山丘、湖泊、洼地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复杂。其中,京沪铁路以东为低山丘陵区,面积 2093.6km2,占全市面积的 19.6%,较有名的低山有曲阜尼山邹城峄山、凤凰山(海拔 648.8m,全市最高峰)。南四湖与京沪铁路之间为泰沂山前冲积平原,自东向西倾斜,地面高程 60m~30m,地面坡降为 1/1000~1/3000;南四湖以西为较平坦的黄泛平原区,地面高程 39m~34m,地面坡降为 1/5000~1/10000,其中,嘉祥县南部及金乡县西北部有零星孤山残丘出露,两大平原总面积 5243.1km2,占全市面积的 49.1%南四湖周围为滨湖洼地,,面积 1780km2,占全市面积的 16.7%.南四湖由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四个湖泊串联而成,湖面面积 1266km2,占全市面积的 11.8%.2.1.3 气候特点济宁市位于东北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暖湿交替。春季多风,

结构流,水资源,子系统


水资源子系统结构流图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V21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浩;;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4期

2 蔡建丽;雷晓云;;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石河子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人民珠江;2011年03期

3 曹麟;刘家宏;秦大庸;桑学锋;王明娜;刘淼;;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山西生态小水电建设[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1年06期

4 刘雷雷;;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J];地下水;2011年04期

5 朱光亚;邵坚;王英臣;徐建新;;河南省引黄灌区水资源承载力浅析[J];灌溉排水学报;2007年S1期

6 吴涛;汪洪洋;;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徐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北方环境;2011年07期

7 王丽娜;林建中;;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3期

8 刘慧;蔡定建;许宝泉;余长林;;基于因子分析和熵权法的赣江源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9 杜敏;徐征和;彭利民;朱运海;徐秀凤;;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卢超;王蕾娜;张东山;张亚雷;;水资源承载力约束下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J];资源科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佟长福;李和平;;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2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4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5 杨雪梅;石培基;宫继萍;董翰蓉;张光永;;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适度规模研究——以石羊河流域凉州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夏军;;华北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杨大卓;;营口地区地表水可利用量估算[A];2011(第五届)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张晓炜;刘喜峰;牟丽丽;李兆宇;;BP神经网络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9 孟丽红;陈亚宁;;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层次评价[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10 钟华平;王建生;徐澎波;耿雷华;;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凤武;合理利用水资源 建设节水型社会[N];通辽日报;2007年

2 刘海军;两当县水利建设提升水资源承载力[N];甘肃日报;2009年

3 采访人 本报记者 邢开成 通讯员 刘学锋;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面临挑战[N];中国气象报;2011年

4 记者 魏盼生;入境水量多 可利用量少[N];汕头日报;2009年

5 闻哲;水乡广东也缺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6 记者 苑捷;省有关专家进行审查验收[N];大同日报;2007年

7 王静江;水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隐忧吗?[N];中国环境报;2011年

8 本报特约撰稿人 刘昌明;论开发与保护关系[N];中国水利报;2011年

9 江苏省宿迁市水务局王飞;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解读宿迁经济社会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2年

10 金文;警惕千岛湖重蹈滇池覆辙[N];中国渔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永德;漓江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曲炜;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钟华平;黑河流域水资源使用权合理分配模式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李艳红;新疆艾比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文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水循环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高文永;中国农业生物质能源评价与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邓红卫;典型矿山地下水防治与资源化调控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王宏江;跨流域调水系统水资源综合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滕南;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建蓉;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慧;基于统计学法的赣江源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安全对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4 薛然;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付一夫;基于SD模型的霍林郭勒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7 丛远飞;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饮马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李宜革;旅游海岛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9 焦士兴;安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10 王占永;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预测模型及软件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96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96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3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