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及其量化方法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12:30
【摘要】: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完整、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然而随着近年来人口增长、生产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很多地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水问题。我国是个缺水国家,供水不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地开展城镇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及其量化方法与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人类聚居区的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综合利用”(59838300)的一个子专题。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承载力和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详尽的评述,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应将当前的水资源承载力分解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并提出了以这两个概念为主线的水资源(极限)承载力研究层次和量化体系。 首次将生态经济学,特别是生态经济服务理论引入水资源承载力研究领域,从效用流或价值流的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水资源(极限)承载力的若干基本理论。提出水资源承载力的承载主、客体应分别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及其承载的综合效用,并提出了水资源极限承载力的判断准则和极限承载状态等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将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定义为“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可预见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当水管理和社会经济得到最优化时,特定城镇地区水生态系统自身所能承载的最大可持续人均综合效用或最大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提出了其较完整的内涵和特性。开创性地提出了水资源(极限)承载力研究的生态经济学新范式,拓展了过去仅以水量为出发点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范围,在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探索性意义。 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逻辑基础、设置目的、应用对象和功能等基本范畴,建立了具有一般适用性的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结构化及管理的一整套流程和方法,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及基于状态——驱动力——响应框架、生命周期评价和水资源系统分析的指标初选逻辑框架,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一般指标体系,并指出了水资源承载力量化指标体系的应用途径。 全面研究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模式,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并首次提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具有两类问题:1. 特定城镇地区特定时期的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问题;2. 特定城镇地区不同时期(含不同水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方案)和特定时期不同城镇地区的综合比较问题,并分别提出了其量化模式。提出原则上应采用第1类评价问题的评价模式。还特别提出了指标综合定权方法。 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度量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与水资源极限承载力的量化相 WP=6 联系,建立了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概念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多目标问题,简便易用,能够体现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在生态、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内涵。以成都市都市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例算,结果表明方法可行,且成果已得到实际应用。 总的来说,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的初步理论框架。
【图文】:

都市区,成都市,范围


成都市都市区范围Figure6.1ScopeandlanduseofChengduMetropolitanArea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V21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鹏;张雷;;城市化与水资源相互关系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08年11期

2 刘耀龙;陈圆圆;王军;沈静;;浅论城市化与水环境安全的关系[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年04期

3 董道理;;论城市化进程与水环境安全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1年36期

4 李爱梅;康蓉;杨海真;;城镇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与应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年03期

5 张林波;李文华;刘孝富;王维;;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J];生态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邢永强;;河南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体系架构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2 刘亚丽;;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规划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智平;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新;海上交通安全保障评价技术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3 赵春丽;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4 孙海军;关中“一线两带”城镇群水资源承载力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在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及软件开发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董林;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约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刘婷;水资源约束下的城镇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勇泽;长沙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9 周杨慧;长沙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元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武安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06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06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e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