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中国多尺度区域资源环境与民生福祉关系探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06:37
【摘要】: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造就了“中国奇迹”,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社会和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间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资源环境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条件,是社会得以发展、民生福祉得以提升的动力和源泉;另一方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的社会发展无疑也对资源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探究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本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来表征资源环境,以民生福祉水平来表征社会发展,从全国-区域-省域三大尺度入手,通过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民生福祉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000年—2015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民生福祉水平的时空变化规律;再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三大尺度上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2015年,三大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社会民生福祉水平都呈总体上升的趋势,但近年来趋势渐缓;(2)全国尺度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年均增长率快于民生福祉水平;区域尺度上,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民生福祉水平的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大体排序为华东华北中南东北西南西北;省域尺度上,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分高值区集聚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长江经济带沿线,而民生福祉水平大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3)三大尺度的协调度和耦合度呈现稳定且同步的上升趋势;耦合度均值大于协调度均值,但协调度的年均增长快于耦合度;省域单元呈现不同的耦合协调态势: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浙江等五省市属于高协调高耦合型,但多数省份属于低协调低耦合型和高协调低耦合型,其耦合关系不尽合理、协调性欠佳,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尚需进一步发展,二者间的耦合机制有待改善。
【图文】:

支柱,可持续发展,社会,资源环境


图 1.1 可持续发展的“三支柱”(社会、经济和环境)ree pillars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ety, economy and en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快生态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相和谐[2]。这种格局无疑更高更大,在畏自然,追求社会福祉与资源环境并重,只有在这种正确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指引,还要有对于现实状况的清楚认知。作为社会发展要素,,资源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2, 5]。“中国奇迹”中社会进步与经济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福祉之耦合协调,对于减轻或缓解我国的资源环境约束,使其能、福祉提升提供支持,具有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技术路线图,论文结构,社会,逻辑关联


图 1.2 技术路线图Fig. 1.2 The technology roadmap1.4 论文结构续发展社会、经济、环境三支柱中的社会与环境间耦合协调2015 年的民生福祉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过程,然后的时空演变情况。本文各部分主要内容及其逻辑关联归纳如(绪论)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然后对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进行了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木花;;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经济地理;2015年07期

2 李经纬;刘志锋;何春阳;高宾;;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的中国1990—2010年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7期

3 杜湘红;张涛;;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仿真模拟——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5年09期

4 杜忠潮;黄波;陈佳丽;;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5年01期

5 占少贵;王圣云;傅春;;福祉研究文献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12期

6 王柯敬;赵艳轲;;中国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发展及协调状况研究:2000—2012[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7 刘承良;段德忠;余瑞林;王涛;;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结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5期

8 邬建国;郭晓川;杨z";钱贵霞;牛建明;梁存柱;张庆;李昂;;什么是可持续性科学?[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1期

9 冯伟林;李树茁;李聪;;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J];资源科学;2013年07期

10 黄夫朋;李国敬;钱玉杰;;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居民客观幸福指数研究[J];现代城市;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元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2 刘贺贺;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钟世坚;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杨玉珍;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南波;中国能源消耗与区域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异与相关性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7年

2 杨猛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07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07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7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