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评价和平衡指数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23:32
【摘要】:“十一五”以来,湖北省经济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大,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时空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矛盾日渐突显,在这一背景下,对本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已变得尤为迫切。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是在水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下综合反映某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状态的指标。本文采用此指数对湖北省近六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动态评价,其目的是分析湖北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变化情况,探究湖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在分析评价湖北省水资源量、水环境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法对湖北省近六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做出动态分析。同时,本文应用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模型计算了湖北省近七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并分两种方案对今后十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做出预测。 本研究发现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在2006年出现波峰,2007年以后呈波动增长趋势,分析认为,这一波动主要是由于水资源系统出现波动、生产用水不断增加引起的;在计算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时,首先分两种方案预测湖北省未来十年的需水量,之后应用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模型对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在2006年出现波谷,这表明2006年湖北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这与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在2006年的评价结果一致。在分析今后十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时,所采用的两种方案的预测结果迥异:方案一的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呈下降趋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方案一的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方案二的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呈逐渐增长趋势,这是由于方案二中生产部门的用水效率较高,需水量逐渐减少造成的。这说明方案二中的水资源利用模式有利于湖北省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湖北省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应该选择方案二作为本区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根据近六年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的动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等措施以维护和提高湖北省的水资源承载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V213.4
【图文】:

行政区划图,行政区划图,湖北省


截止2009年底,湖北省共辖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3个省辖行政单位。下辖24个县级市,40个县,944个乡镇,283个办事处[52]。湖北省各行政区名称及分布见图3.1。图3.1湖北省行政区划图(2)人口。

湖北省,湖泊面积,比例图


图33湖北省主要湖泊面积比例图数据来源:《湖北省水资源公报》。3.23湖北省水资源量湖北省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水资源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构成,地表水资源量是本区水资源的主体。2009年湖北省水资源总量为825.2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794.4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263.45亿m3。另外,过境客水所占比重较大也是我省水资源的特点,我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30亿m3156],我省入境河流水量构成见图3.4。口口长江干流.汉江水系口洞庭湖水系口其它河流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继峰;;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措施浅析[J];河北水利;2014年06期

2 王济干,张婕,董增川;水资源配置的和谐性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王栋,史运良,王腊春;长江三角洲水资源系统的剖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4 韩卫滨;韩霜景;胡乃利;;基于模糊识别的福建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年02期

5 杨蕾,朱中原,周伟峰,房红宾;郑州市水资源系统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南科学;2003年02期

6 王龙;柴立和;杜慧滨;;基于信息动力学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3年11期

7 黄兴;李崇;何俊仕;;北方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J];辽宁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8 刘子慧,刘志然;水资源系统调度的模拟模型[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9 党丽娟;徐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启示[J];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3期

10 邵磊;周孝德;杨方廷;韩军;;煤炭开采和极端干旱条件下的山西省水资源系统压力分析[J];水利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苏海波;;浅谈水资源的系统规划与持续利用[A];2013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范明元;李福林;黄继文;高树东;;潍坊市“自然—人工”耦合水资源系统适应性评估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5 金菊良;魏一鸣;;加速遗传算法在水资源系统工程中的若干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勋贵;薛小杰;黄强;;水资源系统的泛系观控分析研究[A];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及作用——全国第三届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佟春生;黄强;刘涵;;复杂性诊断方法及其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A];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汪小琦;;水资源承载力简述[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方红远;甘升伟;花金祥;;水资源系统干旱鉴别及干旱历时特性分析[A];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及作用——全国第三届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香云;罗格平;章予舒;陈屹松;;塔里木河流域源流区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分析——基于Ⅲ型乘法频率曲线[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2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本报特约撰稿人 刘昌明;论开发与保护关系[N];中国水利报;2011年

4 ;水资源承载力:度量水资源安全的技术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陈宏伟;北京水资源能承载多少人口[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7 记者 于猛;西北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N];人民日报;2006年

8 记者 王眉灵;让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N];成都日报;2009年

9 记者 林瑞琪 通讯员 黄温玲;城市信用综合指数排名福州位列全国第三[N];福州日报;2019年

10 记者 段金柱;福州城市信用综合指数全国第三[N];福建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治国;水资源系统多维调控技术与应用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李庆国;水文水资源系统计算智能评价与预测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于雪峰;工程模糊集理论在水资源系统中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李亚伟;水资源系统模糊决策、评价与预测方法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孙弘颜;长春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及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马吉巍;基于优化配置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孟晓军;西部干旱区单体绿洲城市经济增长中的水资源约束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8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9 苏伟洲;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10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江涛;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评价和平衡指数预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惠芳;基于水资源系统下的城市建设规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3 温雅欣;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邓烈武;关于我国水资源系统效能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张磊;不确定条件下的水资源系统优化模型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马骏;基于水资源系统的区域干旱评价[D];河北工程大学;2019年

7 付文博;复杂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8 任耕饶;基于集对分析的水资源系统预测方法及其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9 宫明丽;中国城市水资源系统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7年

10 王丽婷;城市复杂水资源系统精细化配置[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年



本文编号:2721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21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0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