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适度规模研究——以石羊河流域凉州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0-06-20 14:06
【摘要】:以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武威市凉州区为研究对象,对水资源承载力、城市适度规模的内涵进行阐述;基于可利用水量、水权及水质三要素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城市适度规模计算模型,构建了城市适度规模与实际人口的距离协调度评价模型,并给出评价区间标准;对未来可利用水量、未来可能配水量、未来城市适度规模、水资源超载度进行预测并分析。结果表明:近10 a凉州区的地表径流量变化幅度不大,相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程度显著,凉州区水资源超载度逐年增长,城市适度规模与实际人口的距离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绿灯区向濒临失调衰退黄灯区过渡阶段。未来20 a水资源超载度增长率降低,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城市适度规模远小于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适度规模与实际人口距离协调度进入轻度失调双黄灯警区。
【图文】:

变化特征,水文图,凉州区,径流量


为枯水。对1981-2009年度石羊河流域8条河年均径流量及凉州区境内年均径流量进行计算与分析(图1),凉州区境内径流量占石羊河全流域径流量的比例接近60%,近30a总体呈下降趋势,与石羊河流域基本一致,1991年均径流量为5.166×108m3,仅为20世纪80年代年均径流量的60%,有资料记载90年代凉州区遭遇严重干旱阶段,中等干旱年、干旱年连续达到8a,是有水文记载以来最干旱的年代〔19〕。1981至2004年间,除1987年为偏枯年份外,其他年份以丰水和平水居多,基本趋势是丰水年向偏丰、平水年过渡,1995-2002年连续8a偏枯,接着又进入丰水年,从2003年开始,丰水、平水年交替出现,以平水居多。我国西部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量变化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是丰枯交替出现,以平水年居多是其特征之一〔20〕,从图1可以看出,2004年开始径流量有所回升,2009年地表径流量达到7.70×108m3,相比50年代平均径流量11.14×108m3,下降趋势明显。经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00-2009年间研究区水资源具有枯-丰-平水年小周期变化特征,故运用这10a数据对未来研究区可利用水资源量进行预测可以反映出流域水量变化的基本特征。4.5节水情况分析凉州区多年平均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85%以上,农业节水直接影响到全区可利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0~0.60,灌溉用水效率偏低,故农业灌溉节水潜力较大,根据《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到2020年农业灌溉率提高至0.64,提高灌溉效率节约出来的水量对城市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石羊河流域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总体在40%左右,距离节水型社会要求达到的75%以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各城镇的管网漏失率普遍较高,大约在20%~25%,凉州区作为石羊河流域重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勇;宋书巧;;城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规模研究——以玉州—福绵—北流一体化概念规划方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S1期

2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3 方创琳,李铭;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模式[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4 张晓伟;沈冰;莫淑红;张永明;沈清林;;石羊河流域出山口径流演变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8年06期

5 李玫;石敏俊;张翠芳;马国霞;王磊;;石羊河流域近40a来水资源供需格局演变[J];干旱区地理;2010年04期

6 蔺雪芹;方创琳;;水资源硬约束下的武威城市化过程与节水型城市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7 刘耀彬;;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8 杨银峰;石培基;;甘肃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1期

9 赵建世;王忠静;甘泓;李海红;;双要素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及其应用[J];水力发电学报;2009年03期

10 赵建世;王忠静;秦韬;李海红;;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变分析[J];水利学报;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芦晓峰;李波;王铁良;;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2 李志勇;杨永春;;水资源约束下的西北地区城市化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3 马英;石瑞杰;;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4 唐瑭;谭静;;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四川省18个地级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5 程仲雷;海米提·依米提;;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6 陈健;查良松;黄艳妮;祝凤霞;;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7 雷能忠,许峰,阮丽缘,章玉成,江燕;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在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以阜阳地区地下水资源为例[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9 王文行;段争虎;王建伟;;气候变化对祁连山石羊河出山口径流的影响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2期

10 李川;;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茜;刘欣葵;;“国家视角”下的北京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表达[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2 冯兴元;;演化的城市规划及其中国意蕴[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3 邢永强;;河南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体系架构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4 金倩楠;;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5 杨桐;杨常亮;毛永杨;;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6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7 吴文婕;石培基;杨雪梅;宫继萍;董翰蓉;;石羊河流域绿洲城市水土资源生态风险评价——以武威市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徐昊;黄峻;江文文;周小虎;;武鄂黄城镇连绵带规划建设思路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Studying on Method for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Ground Water[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郭凯峰;;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昆明市产业发展战略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梁宏志;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邓履翔;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刘新全;城市群卫星城市区驾驶者出行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凤燕;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健;滏阳河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雪衍;赣州城市水安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6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陈长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朱侨锦;广州工业产业集群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郭丽;长沙市城市化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耦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津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林铺地景观设计韵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兴鹏,康尔泗;甘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比分析[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2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张济世;黑河出山径流的非线性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3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4 贾春宁,顾培亮,鲁德福,刘欣,王娜,张雅莉;论合理的水价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王劲峰,陈红焱,王智勇,时培中,武继磊;区域发展和水资源利用透明交互决策系统[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6 汤奇成,张捷斌;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7 王长征,刘毅;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8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9 张雷,沈叙建,杨荫凯,程晓凌,姜巍,吴映梅;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10 李鹤;张平宇;刘文新;;1990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涂正革;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率与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才志,左海军,杨静;基于极大熵原理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山西段为例[J];资源科学;2004年02期

2 朱一中,夏军,王纲胜;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宏观多目标情景分析与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3 赵明华,周鹏;威海市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策略研究[J];水利经济;2004年04期

4 贾嵘,薛惠峰,解建仓,蒋晓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5 孟凡德,王晓燕;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及驱动力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唐曲,姜文来,陶陶;民勤盆地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及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5期

7 张俊英;张晓民;;渭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J];陕西水利;2008年06期

8 朱照宇,欧阳婷萍,邓清禄,周厚云,匡耀求,黄宁生,乔玉楼;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步评价[J];资源科学;2002年01期

9 吴九红,曾开华;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水利经济;2003年03期

10 方红远,王浩,甘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增强措施浅议[J];人民长江;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佟长福;李和平;;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2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4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5 杨雪梅;石培基;宫继萍;董翰蓉;张光永;;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适度规模研究——以石羊河流域凉州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夏军;;华北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张晓炜;刘喜峰;牟丽丽;李兆宇;;BP神经网络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8 孟丽红;陈亚宁;;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层次评价[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9 周阳品;;多目标决策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强;杨永德;姜兆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水资源承载力[A];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海军;两当县水利建设提升水资源承载力[N];甘肃日报;2009年

2 采访人 本报记者 邢开成 通讯员 刘学锋;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面临挑战[N];中国气象报;2011年

3 王静江;水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隐忧吗?[N];中国环境报;2011年

4 本报特约撰稿人 刘昌明;论开发与保护关系[N];中国水利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富永 实习生 范道瑛 林柏安;北京“水之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6 赵雪雁 张志良;建设生态经济型城市[N];人民日报;2003年

7 李真;维持长江健康生态[N];中国水利报;2004年

8 王磊;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扶贫工作[N];铜仁日报;2009年

9 记者 李建国;内蒙古六十四亿元打造北疆生态屏障[N];中国水利报;2002年

10 张掖市委、市政府;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途径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永德;漓江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李艳红;新疆艾比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文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水循环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邓红卫;典型矿山地下水防治与资源化调控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王宏江;跨流域调水系统水资源综合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8 倪深海;半湿润地区水生态环境恢复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9 刘晓黎;洮河流域水资源最优调配的理论与实践[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10 佟长福;鄂尔多斯市综合节水技术和需水量预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滕南;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建蓉;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慧;基于统计学法的赣江源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安全对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4 薛然;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付一夫;基于SD模型的霍林郭勒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7 丛远飞;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饮马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李宜革;旅游海岛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9 焦士兴;安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10 王占永;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预测模型及软件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2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22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7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