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气候变化背景下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15:26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自然财富。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地区受气候条件及其地理条件限制,用水环境极为脆弱。近50年来由于西北干旱区经济发展所需水资源量不断加大,加之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萎缩加剧,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本研究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典型西北干旱内陆河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利用1959-2007年乌鲁木齐河流域上游大西沟气象站、下游乌鲁木齐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流域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来乌鲁木齐河流域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仅下游夏季均温略有下降。 (2)利用2004-2008年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资料分析了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果显示,近5年乌鲁木齐河流域年均总供水量为10.305×108m3,年均总用水量为8.541×108m3;在用水结构上,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远高于生活、工业用水;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5.3%,且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明显高于地表水。 (3)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动力学(SD)仿真模型,经历史数据验证,模型的模拟结果合理,效果较好。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在现状情况下,虽然保持了现有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面临着严重困境;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方案下,未来30年经济发展可以保持现有速度甚至有略微超越,且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困境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467;TV213
【图文】:

技术路线图,对策方案,乌鲁木齐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态等)及供水部门提出相应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应对方案;通过调节各个方案的参数,筛选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最优方案。本项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1.1。气气候变化背景下乌鲁木齐河流圳交资源不佣研究 究 文文献检索 索索试验及现场考察察察收集社会经济、生态乖竟等资料 料 现现有的研究成果、资料数据及研究方法的选择 择 雾雾雾雾尤二二 二篡 篡 篡SD模型建立 立 区区区区侯 侯 侯开 开 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 域域域域斋 斋 斋 )))))))))))))))))))))))))))))))))))))))))))))篡篡篡篡直 直 直 直直结构确定 定}指标细化 化化参数赋值值 馨 馨馨馨 馨 馨 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 运 运运 运 运 运 运运行结果分析 析 析·开源对策策对对策方案设计、比较及优化 化 节节流对策 策图1.1技术路线图

示意图,乌鲁木齐河流域,示意图,水系


(4)流域水系乌鲁木齐河流域主要由5条水系组成[32l,即头屯河水系、乌鲁木齐河水系、柴窝铺湖水系、达坂城白杨河水系和阿拉沟水系,有大小河沟计43条(图2.1)。图2.1乌鲁木齐河流域示意图[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2 李忠勤,韩添丁,井哲帆,杨惠安,焦克勤;乌鲁木齐河源区气候变化和1号冰川40a观测事实[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3 吴素芬;刘志辉;韩萍;朱冶超;;气候变化对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4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5 陈霞;魏文寿;刘明哲;;近50年乌鲁木齐河流域垂直气候带的异同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2010年04期

6 施雅风,沈永平,李栋梁,张国威,丁永建,胡汝骥,康尔泗;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3年02期

7 唐国平,李秀彬,刘燕华;全球气候变化下水资源脆弱性及其评估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8 刘春蓁;气候变化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研究的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9 张润杰;;乌鲁木齐河来水途径与潜力初探[J];地下水;2008年03期

10 曲耀光;乌鲁木齐地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J];干旱区地理;199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梅;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分析及模拟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银平;天津市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22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22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5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